介休站街快餐约学生,介休学生快餐约见
那天路过介休老城区,正好是放学时间。叁五成群穿着校服的学生从身边走过,突然听见有人低声说了句“要快餐吗”。扭头看见巷口站着个穿连帽衫的年轻人,帽檐压得很低,正低头玩手机。
这话听着怪别扭的。仔细琢磨,“快餐”这词在介休本地有些特别的含义。不是指肯德基麦当劳那种,更像某种暗语。特别是和“学生”扯上关系时,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。
奇怪的搭讪
后来和附近开店的老张聊起来,他欲言又止:“这半年特别多,专门挑学生下手。”他说有些年轻人会故意在学校周边转悠,看见落单的学生就凑上去问“要不要约”。老张摇摇头,“有些孩子懵懵懂懂的,还真跟着去了。”
说实话,我第一次听说介休站街快餐约学生这种事时,心里挺不是滋味的。那些孩子最大的也就十七八岁,这个年纪本该在教室刷题,怎么会和这些事扯上关系?
有天傍晚,我特意在学校附近转了转。果然看到几个年轻人靠在墙边,眼睛一直盯着放学的人群。有个男生独自走着,其中一个年轻人立刻凑上去,两人说了几句话,男生犹豫了一下,还是跟着走了。
藏在暗处的交易
透过网吧的玻璃窗,能看到一些学生模样的孩子在打游戏。网管小声说,有些人专门在这里物色目标:“先一起打游戏,熟了再谈别的。”这种介休学生快餐约见的方式更隐蔽,像钓鱼一样慢慢来。
问过一个被拦过的学生,他说那些人开口就是“便宜又方便,绝对保密”。价格低得惊人,怪不得有些零花钱不多的学生会动心。“他们说很多同学都试过,没事的。”这孩子说完就急匆匆走了,好像怕被人看见。
这种事儿最难办的就是取证。谁都不会大声嚷嚷,都是悄悄进行。就算抓到现行,双方都说是自愿的,警察也难处理。更何况很多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这里面的风险。
说实话,我一直在想这些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。缺钱?好奇?还是单纯觉得好玩?可能都有吧。这个年纪的孩子,总觉得成年人的世界很刺激,想试试看。
附近小卖部老板娘说,有次听见两个女生聊天,一个说“反正就一会儿,能买条新裙子多好”。老板娘劝了句,反而被怼“别多管闲事”。她叹了口气,“现在的小孩,说不得。”
更让人担心的是健康问题。这些地下交易没有任何保障,万一出事,这些孩子的未来怎么办?而且一旦陷进去,想抽身就难了。
其实吧,我觉得这事儿不能全怪孩子。那些专门盯着学生下手的人才最可恶。他们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虚荣心,把这当成一门生意来做。
学校也不是完全不知道。但老师也挺无奈,毕竟在校外发生的事,他们管起来也束手束脚。最多就是在班会上泛泛地说几句,效果有限。
有时候真想对那些孩子说,慢一点长大也没关系。有些事真的不必急着尝试,等再成熟些,回头看就会明白,那些所谓“很酷”的事,其实都是在透支自己的青春。
唉,写着写着天都快亮了。窗外又传来早读的铃声,新的一天开始了。真希望这些孩子们能明白,人生这顿饭,不该吃得太着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