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宫附近100块钱的爱情,百元寻爱的南宫故事
那天下着小雨,我撑着伞在南宫车站附近转悠,心里琢磨着该怎么开口打听那个传闻。街角修鞋的大爷一边敲着鞋跟,一边哼着梆子戏,我凑过去买了瓶矿泉水,顺势蹲在旁边闲聊。
“百元寻爱?”大爷放下锤子,推了推老花镜,“你们这些小年轻啊,就爱打听这些有的没的。”他指着对面那条巷子,“早些年那边有个婚姻介绍所,介绍对象只要一百块,成了好几对呢。”
巷子深处的旧事
我顺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往巷子里走,两旁是有些年头的砖瓦房。在巷子尽头还真找到个已经改成便利店的门面,老板娘正坐在柜台后面织毛衣。听我提起从前的事,她手里的毛线针停了一下。
“你说老陈啊?”她眼睛往门外瞟了瞟,“他那会儿就在这儿开了间小屋,帮人牵线。收一百块钱,管介绍叁个对象。”她说那时候来找老陈的,大多是附近工厂的工人,或者菜市场卖菜的,“都是实在人,就想找个伴过日子。”
有个故事特别让她记忆深刻。菜市场卖豆腐的刘姐,叁十五六岁了还没成家,在老陈这儿认识了送水工大勇。两人第一次见面就在介绍所里,大勇紧张得把水桶都忘在了门口。
一百块的缘分
“刘姐现在还在市场卖豆制品,不过摊位扩大了两倍。”便利店老板娘笑着说,那会儿大勇每天收工后都来帮刘姐收摊,两人推着叁轮车一起回租的房子。后来他们攒钱开了家豆腐作坊,生意越做越红火。
我买了包烟,继续听老板娘絮叨。她说老陈的介绍所开了七八年,起码促成了五六十对婚姻。“现在哪有这么便宜的事?”她摇摇头,“随便个婚恋网站,会员费都要好几千。”
正说着,有个中年男人进来买酱油,听见我们聊天,插了句嘴:“我表哥表嫂就是老陈介绍的,现在孩子都上初中了。”他说那时候的一百块钱也不算特别便宜,相当于现在的小一千,“但老陈实在,不成功能一直介绍,直到找到合适的。”
雨渐渐停了,夕阳从巷子口斜照进来。我道别了老板娘,慢慢往外走。便利店门口还隐约能看到“陈氏婚介”几个字的残影,像是时光留下的印记。
在巷口又碰见修鞋的大爷,他正在收摊。“了解明白了?”他笑着问,我点点头。他说现在偶尔还有人过来打听,都是听了“南宫附近100块钱的爱情”这个传闻来的,“其实啊,就是普通人找普通人的踏实日子。”
回程的路上,我想着这些故事。也许让人怀念的不是那一百块钱,而是那种简单直接的相识方式。没有复杂的条件筛选,没有没完没了的比较,就是两个想安稳过日子的人,遇见,然后一起把日子过好。
南宫附近的这些故事,像这座城市的老照片,虽然褪色了,但那份温暖还留着。现在的婚恋市场上,人们计算着收入、房产、学历,却常常忘了,感情最开始的样貌,不就是两个人愿意在一起吗?
天色暗下来,路灯一盏盏亮起。我回头看了眼那条巷子,它安静地藏在城市的角落里,守着那些对于“百元寻爱”的回忆。也许明天还会有人像我一样,因为好奇而来,然后带着思考离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