邛崃车站胡同200元一回,邻近的街巷标价相似
夜色中的明码标价
来到这座小城出差已是第叁天,晚饭后闲着没事,我决定去火车站附近转转。邛崋车站不算大,夕阳的余晖刚褪去,暖黄的路灯就把站前广场照得朦朦胧胧。拖着行李箱的旅客匆匆走过,拉杆轮子与地砖摩擦出咔嗒咔嗒的声响。
顺着车站东侧往巷子里走,喧闹声渐渐远了。这条胡同比想象中深,两侧是些老旧的居民楼,墙皮斑驳脱落,露出里面砖红的底色。几家小餐馆亮着昏黄的灯,炒菜的油烟味混着傍晚潮湿的空气,倒有种说不出的市井气息。
走到胡同中段,我注意到有个不起眼的小门面,玻璃门上贴着张础4纸,上面手写着“住宿200元”。字迹歪歪扭扭,像是匆忙间写就。正看着,旁边走来个穿夹克的中年男人,他并没招呼我,只靠在墙边点了支烟,火星在渐暗的巷子里明明灭灭。
这价格实在便宜得让人意外。我住的快捷酒店要叁百多,条件也就那样。正想着,又瞥见前面不远处的另一家旅馆,门口小黑板上同样写着“特价200”。看来这胡同里的行情出奇地一致,都是这个数。
“都这个价?”我下意识嘀咕了一句。夹克男人吐着烟圈,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回答:“这片的都差不多。”他的声音沙哑,带着本地口音。我没再多问,继续往前溜达。果然,连着叁四家小旅馆,价格出奇地统一——全是两百块一晚。
这倒有意思了。按理说,就算在同一区域,不同旅馆因为设施新旧、房间大小,价格总会有点浮动。可这条胡同像是达成了某种默契,家家户户都贴着200元的标价。这价格定得巧妙,比正规酒店便宜不少,又比几十元的黑旅馆显得靠谱。
推开其中一家的门,前台是个五十来岁的阿姨,正低头绣着十字绣。听说我想看房,她放下手里的活,拎着一串钥匙带我上楼。房间在四楼,没电梯,楼梯踩上去吱呀作响。屋子不大,但还算干净,床单洗得发白,墙上挂着老式空调。
“平时生意还行?”我随口问道。阿姨笑了笑:“凑合吧,主要是车晚点的旅客,还有...”她话说到一半停住了,转而说起最近天气反复,让我注意保暖。这欲言又止的样子,反而让人更好奇这200元背后的故事。
回到街上,夜色渐浓。我发现这些旅馆的客人还挺杂——有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,有穿工装的汉子,也有独自一人的中年女子。他们大多行色匆匆,办完入住就快步消失在了楼梯转角。
在巷子尽头有家小卖部,买水时和老板聊起来。他说这些旅馆开了十几年了,以前价格乱七八糟,有收一百五的,有收两百五的。后来不知怎么的,慢慢都变成了清一色的两百。“这样好,客人不比较,随便进哪家都一样。”老板边找零钱边说。
走出胡同,回到车站广场,恍如隔世。广场上的连锁酒店霓虹闪烁,标价牌上的数字是这里的叁倍。同样的夜晚,同样的车站,只是一街之隔,就成了两个世界。那条胡同像是个被遗忘的角落,用自己的规则运行着。
离开时我又回头望了一眼,巷子深处的灯火星星点点。那些200元的招牌在夜色中并不显眼,却牢牢守着这条胡同的生存法则。或许明天,又会有新的旅客拖着疲惫的步伐走进这里,成为这个默契价格体系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