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州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事件
这几天,兰州某个初中生的通话记录截图在家长群里传疯了。五百块钱,就为了打叁个小时电话?这事儿搁谁听了不得愣一下。我头回看到时,第一反应是这孩子怕不是被骗了吧?
仔细打听才知道,打电话的不是别人,正是孩子的同班同学。人家这通电话可不是闲聊,而是正儿八经地在讲题。期末考试快到了,这孩子数学成绩一直在班里拔尖,几个同学一合计,干脆凑钱请他临时补课。
这笔账怎么算
这么一算,叁个同学每人出不到两百,就能让学霸把整个学期的重点难点捋一遍。比起正规律师每小时叁五百的收费,这个兰州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“友情价”,在孩子们眼里简直太划算了。
不过这事儿传到大人耳朵里,反应可就五花八门了。有的家长直摇头:“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早就学会用钱解决问题了?”也有的家长觉得挺正常:“你情我愿的事,总比玩游戏充钱强吧?”
我跟那通电话里的“小老师”聊过,这孩子说话特别实在:“刚开始就是同学问我题,后来越问越多。叁个小时讲下来,嗓子都哑了。他们非要给钱,推来推去怪不好意思的。”
问他这五百块钱打算怎么花,他挠挠头说还没想好。可能买几本参考书,剩下的请帮忙联系生意的同桌喝奶茶。听着他稚气未脱的声音,我突然觉得,这事儿还真不能简单地用“对错”来判断。
想想我们小时候,同学之间帮忙讲题,顶多就是递块橡皮、借支笔的人情。现在倒好,直接明码标价了。是现在的孩子太现实,还是我们那时候太单纯?
事情的两面性
这事儿往好了想,至少说明孩子们懂得知识是有价值的。那个敢收费的初中生,肯定在数学上下了苦功;愿意掏钱的同学,也明白想要好成绩得付出代价。
可心里总有个声音在嘀咕:同学之间互相讲题,什么时候变成这种高价通话的模式了?这次是500元3小时电话,下次会不会更贵?如果什么都用钱来衡量,那些不好意思开口问问题的孩子怎么办?
我认识的一个班主任说,她知道这件事后,在班会上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。孩子们的说法特别有意思:“老师,我们去补习班一节课也要两叁百呢”、“这比玩游戏买皮肤值得多了”。
说来也是,现在校外补习的费用确实不便宜。这么看,这个学生高价通话事件,倒像是孩子们自己摸索出来的“平价补习”方案。只是这种方式,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太对劲。
那个收钱的初中生后来悄悄告诉我,他其实挺矛盾的。既觉得自己花时间讲题收点报酬没什么,又担心同学会说他“钻钱眼里了”。这孩子说,下次可能就不收钱了,但可以换别的帮忙方式。
听到他这么说,我反而松了口气。孩子们在处理这件事时展现出的思考和调整,比我们想象的要成熟得多。也许我们大人最该做的,不是急着下结论,而是给他们适当的引导。
现在这件事在兰州本地的家长圈里还在持续发酵。有人支持,有人反对,更多人是在思考:在这个连小学生都会用移动支付的时代,我们该怎么让孩子理解知识的价值,又该怎么守护同学间最纯真的情谊?
那个花了五百块钱的初叁学生跟我说,那次叁个小时的通话确实让他的数学成绩提高了十几分。但他也承认,以后遇到问题,还是会先试着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。“毕竟,”他顿了顿,“有些东西不是用钱能衡量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