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安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,周边百米百元两小时相约
临安这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,刚搬来那会儿我连买菜都不知道该去哪儿。那天下午闲着刷手机,顺手点开微信附近的人,倒是跳出个有意思的——"100元俩小时"。
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价格看着跟路边广告似的。正犹豫着呢,又刷到条动态:周边百米百元两小时相约。你说巧不巧?两个描述差不多,都带着临安本地的定位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了第一个。对方秒通过,发来的语音带着临安方言的尾音:"带你逛本地人才知道的菜场啊?笋干现炒的,鱼是早上苕溪捞的。"
我这才恍然大悟。跟着这位周大姐从城南逛到城北,她教我怎么挑山核桃,怎么看土鸡蛋新不新鲜。路过早点铺子,老板边炸油条边和她打招呼,那架势确实不像给游客准备的。
转角遇到个卖绣花鞋垫的老奶奶,周大姐蹲下来挑了两双:"我闺女就爱穿这个,说比超市的舒服。"她掏钱的架势熟练得很,看来真是常客。
百米内的风景
第二天我试着约了第二个。没想到对方直接发来小区定位:"就在我家楼下教做菜,食材我都备好了。"
李阿姨的厨房正对着吴山,她边切笋边念叨:"你看微信附近的人老弹出不正经的,我们几个老街坊就想搞点实在的。"砧板哒哒响着,青椒肉丝的香味飘了满屋。
她儿子下班回来,很自然地系上围裙接手翻炒。李阿姨冲我眨眨眼:"这手艺得传下去,你说是不是?"窗外传来邻居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,锅里的热气模糊了玻璃。
结账时我多给了二十,李阿姨硬塞回来:"说好一百就一百,明天来学做酱瓜?"
熟悉的陌生人
现在我的微信里还留着她们。周大姐上周发来自家晒的梅干菜,李阿姨昨天拍了新腌的雪里蕻。有时候躺在床上刷到她们的动态,会想起那个下午偶然的滑动。
其实临安微信附近的人这个功能,倒成了连接邻里的小桥。前两天看到个新发的:"教小朋友写毛笔字,两小时一百"。我顺手点了个赞,想着周末或许该去看看。
手机突然震了下,周大姐发来语音:"明天早市有新鲜的雷笋,要不要留几斤?"我听着窗外渐密的雨声,回复说好。雨水顺着屋檐滴答落下,在青石板上晕开圆圆的水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