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岭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类似建筑别称
最近在温岭大学城附近溜达的时候,总能听到同学们用“炮楼”这个词来指代周边的几栋建筑。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还真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——这些普普通通的居民楼,怎么就得了这么个绰号呢?
其实这事儿说来也挺有意思。我特意问了好几个同学,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。有人说是因为这些楼造型特别,方方正正的像碉堡;也有人说是因为楼间距特别近,窗户对窗户的,看着就像军事设施。不过最普遍的说法是,这些楼的阳台设计很特别,凸出来的部分确实有几分炮楼的味道。
这些建筑到底长什么样
要是你亲自去大学城周边转一转,就能立马认出这些被称作炮楼的建筑。它们通常都是九十年代建的那种老式居民楼,外墙面有点斑驳,最显眼的就是那些凸出的半圆形阳台。说真的,这些阳台的设计确实挺特别的,和现在新建小区的阳台完全不一样。
住在叁号楼的小王告诉我,他刚搬进来的时候也觉得这个外号很奇怪。但是住久了发现,这些楼的隔音确实不太好,有时候隔壁说话都能听见。这可能也是“炮楼”这个外号的另一个由来吧——隔音效果让人联想到战争时期的建筑质量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虽然外表看起来有点老旧,但生活便利性还真不错。楼下就是各种小吃店、便利店,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方便。而且租金比新小区便宜不少,很多同学都选择在这里合租。
周边类似建筑的别称
除了“炮楼”这个叫法,大学城周边其他建筑也各有各的绰号。比如说,有栋楼因为外墙是红色的,被同学们戏称为“辣椒楼”;还有一栋因为楼下常年有个卖煎饼的大妈,就被叫做“煎饼楼”。这些外号虽然听着随意,但确实很形象,比官方楼号好记多了。
我最喜欢的是“彩虹楼”这个称呼——有栋居民楼的业主把阳台刷成了不同颜色,远远看去就像一道彩虹。这些别称虽然简单,却特别生动,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这些建筑的特点。而且这些称呼只在学生之间流传,外面的人可能根本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。
这些民间叫法之所以能流传开来,主要还是因为学生们需要一种更亲切、更方便的方式来指代这些常去的地方。比起冷冰冰的“齿齿小区齿栋”,当然是“炮楼”“彩虹楼”这样的称呼更有温度。
有时候想想,这些别称其实反映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幽默感。就拿“炮楼”来说,虽然一开始可能带着点调侃的意思,但现在已经成了大家习以为常的称呼。甚至有些本地商家在做宣传时,也会特意注明“位于炮楼附近”,可见这个称呼已经深入人心。
不过要注意的是,这些称呼都带着学生特有的戏谑色彩。要是在正式场合,可能还是得用官方名称。但平时同学之间交流,说“我在炮楼下面的奶茶店”可比说具体地址方便多了。
说起来,每个大学城周边可能都有这样一套独特的命名体系。这些看似随意的别称,其实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。等到毕业多年后,回想起大学时光,可能最先想起的就是这些有趣的称呼和它们背后的故事。
现在每次路过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,我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。它们可能确实有些老旧,可能隔音确实不太好,但这些建筑和它们的别称,已经成为了温岭大学城学生们共同的记忆。也许这就是校园文化的魅力吧,总能在平凡的事物中找到不平凡的乐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