绥芬河火车站小巷子200元一次,附近街巷200元价位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03:38:24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天下午四点多,我刚从绥芬河火车站出来,拖着行李箱在站前广场站了一会儿。九月的风已经带着凉意,吹在脸上挺舒服。广场上人来人往,有拉客的司机,也有举着牌子接人的。我这次来绥芬河,是帮朋友看看这边的边境贸易情况。

正要往出租车候车区走,旁边过来个穿夹克的中年男人,压着声音问我:“老弟,住店不?咱家旅馆干净又便宜,就在前面巷子里。”我摆摆手说不用,他却又凑近半步:“还有别的服务,200块一次,保证安全。”说着朝火车站西侧努了努嘴。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,那是条窄窄的小巷子,两边都是老旧的居民楼。

巷子里的景象

出于好奇,我拖着箱子往那边走了几步。巷子不深,但光线不太好,下午这个点就已经显得有些昏暗。几个女人站在巷子口聊天,看见有人过来就停下来打量。她们的穿着挺普通,不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浓妆艳抹,反倒像是附近的居民。

巷子两侧的墙上贴着各种小广告,通下水道、办证、房屋出租,其间偶尔能看到用粉笔写的“住宿200”字样。有个卖烤地瓜的大爷推着车从巷子里出来,我买了块地瓜,随口问他:“这巷子里挺热闹啊?”大爷看了我一眼,笑笑说:“都是讨生活的,不容易。”

正说着,看见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人从一栋居民楼里出来,手里提着菜篮子,看样子是要去买菜。她经过那几个站街的女人时,互相点了点头,像是很熟的样子。这场景让我有点意外,原来她们就住在这里,和普通邻居没什么两样。

偶然的对话

我在巷子口的石阶上坐下,一边吃地瓜一边观察。这时有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走过来,在我旁边坐下:“等人?”我说不是,就是歇会儿。她点点头,从兜里掏出烟,想了想又放回去了。

“这活儿能干多久呢?”她像是在问我,又像是自言自语,“我老家是吉林农村的,前年男人在工地出事,干不了重活,还有两个孩子要上学。”她说这些时语气很平静,就像在聊今天天气怎么样。“在饭店端过盘子,一个月两千多,实在不够。”

她说的200元价位,在这个边境小城似乎是个约定俗成的数字。不高不低,刚好是很多人能接受的范围。我问她怕不怕被抓,她苦笑一下:“怕啊,怎么不怕。但总要活下去,你说是不是?”

正聊着,她的手机响了,接完电话她站起身:“有客人来了,我得走了。”临走前又说:“这巷子后面其实挺多人家都做这个,有的是单干,有的两叁个人合租一套房。”说完就匆匆往巷子深处走去。

更深处的发现

天色渐渐暗了,巷子里的路灯亮起来,昏黄的光线下,人影变得模糊。我继续往巷子深处走,发现这里别有洞天。除了站街的,还有人在自家一楼开了小理发店,招牌上写着“剪发10元”;有卖俄式面包的小铺子,飘出烤面包的香味。

在一栋楼的单元门口,碰到个老大娘坐在马扎上摘菜。她看我东张西望,主动搭话:“找人啊?”我说随便看看。大娘叹了口气:“这些女人啊,也不容易。有的是下岗的,有的是老公跑了,还有的是家里老人有病。”

她说这条巷子离火车站近,来往人多,慢慢地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经济。“警察也来查过,但查完了过段时间又有了。就像野草,烧不完的。”大娘把摘好的菜放进篮子里,“其实她们也不扰民,晚上十点以后就安静了。”

我注意到,这条巷子里的200元服务,已经成了某种程度上的“明码标价”。附近的居民似乎也都习以为常,形成了某种默契。有个外卖小哥骑车进来,轻车熟路地停在一栋楼前,按门铃上楼送餐,显然对这里很熟悉。

离开巷子时,天已经完全黑了。回头望去,巷子里灯火点点,那些模糊的身影还在继续等待着。这个位于绥芬河火车站旁的小巷子,就像城市的一个特殊角落,承载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。200元一次的价位背后,是生活的无奈,也是现实的残酷。走在回酒店的路上,我一直在想,或许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角落,它们隐藏在繁华背后,却是某些人全部的生计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