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堰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姜堰学生800元通话3小时
那个不寻常的午后
你有没有接到过一个让你心头一紧的电话?不是推销,也不是诈骗,就是那种……让你觉得心里沉甸甸的。前几天,我就接到了这么一通。电话那头,是个带着点稚气,又努力想装成熟的声音,他说他是姜堰的一个初中生。
“哥哥,你好。我……我想花800块钱,跟你聊3个小时,行吗?”这话一出来,我差点以为听错了。800块?3小时?现在的小孩都这么跟人聊天的吗?我当时第一反应是,这孩子是不是在搞什么恶作剧,或者遇到了什么麻烦,被人骗了。
我耐着性子问他怎么回事。他说话有点慢,像是在一边想一边说。他说这800块钱,是他攒了快一年的零花钱和早饭钱,一元一元省下来的。我听着就更纳闷了,有这钱,买点好吃的,买个新游戏,或者跟同学出去玩儿,不香吗?为啥非要找个陌生人花钱聊天?
他沉默了好一会儿,才低声说:“因为……跟你们说话,不用想太多。”他口中的“你们”,指的是像我这样的,离他生活很远的陌生人。他说,在学校,要想着成绩,想着排名;在家里,要想着爸妈的期望,想着不能让他们失望。跟同学之间,有时候也得比较,得合群,挺累的。
“我就想找个人,说说废话也行,说说我喜欢的动漫,说说我们班那个总爱揪女生辫子的讨厌男生,说说……我心里那些没人愿意听,也觉得不重要的事儿。”他说,“这800块钱,我觉得花得值。这3小时,是我给自己买的‘自由’。”
“自由”,这个词从一个初中生嘴里说出来,用800块钱和3小时电话来衡量,让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。我们总以为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,是幸福的一代,但他们精神上的那份重量,又有多少人去认真掂量过呢?
后来我跟一位当老师的朋友随口提了这事。他一点不惊讶,叹了口气说,现在这样的孩子不少。他们物质上什么都不缺,缺的恰恰是那种不带任何目的的倾听和陪伴。父母忙,老师严,同学之间竞争也多,他们的心里话,能跟谁说去?这个姜堰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故事,可能只是个极端的例子,但它背后反映的,是一种普遍的情感渴求。
我没有收他那800块钱。那3个小时,我们像朋友一样聊了聊。聊了他喜欢的篮球明星,聊了他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历史故事,也聊了他对未来的那么一点点小迷茫。挂掉电话前,他声音轻快了不少,连着说了好几声“谢谢”。
放下手机,我望着窗外发了很久的呆。我在想,我们是不是给了孩子太多的“任务”,却忘了给他们留出一点点只是“呼吸”的空间?那通姜堰学生800元通话3小时的请求,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一些被我们忽略的东西。也许,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,是如何在他们日常的生活里,种下更多免费的、温暖的倾听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