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宫品茶工作室,南苑茗茶工作室雅集
南方的冬日总带着几分湿冷,那天路过老街转角,忽然看见两家茶室比邻而立——南宫品茶工作室与南苑茗茶工作室。木招牌被雨水浸得发亮,推门时铃铛脆响,像是打开了另一个时空。
南宫的店主是个穿棉麻衫的年轻人,正弓着腰侍弄茶具。"炭火慢煮的水才甜。"他头也不抬地说,壶嘴飘出的白气在窗前凝成柔和的弧线。我看着他手指在紫砂壶上轻点叁下,那是老茶人才懂的手法。
茶香里的对话
转到南苑时,茶会刚开场。穿黛青色旗袍的茶艺师正在布席,青瓷盖碗列成雁阵。"其实啊,"她忽然抬眼对我笑笑,"很多人分不清我们和隔壁的区别。但他们做的是茶道课,我们这儿更像爱茶人的客厅。"竹帘外雨声渐密,她手腕轻旋,斟出的茶汤竟在白瓷杯里转出金色涟漪。
这时候里间传来争执声。原来有位老客嫌新到的凤凰单丛火工太重。"您别急,"茶艺师温声劝着,"就像烤红薯,外表焦黑里头才糯。这茶得醒叁天,等火气退了,山韵自然就出来了。"她边说边掀开陶罐让我闻,果然有蜜香从焦香里透出来。
回到南宫那边,年轻人正在教学生辨水。玻璃瓶里装着虎跑泉、雪水、甚至收集的梅花露。"水是茶的衣裳,"他晃着量杯,"但好衣裳也得合身。"有个女孩把不同水温的茶汤排开,橙黄、琥珀、胭脂——同样的茶叶竟幻化出晚霞般的渐变。
廊下忽然飘来琴音。两家茶室共用的天井里,不知谁摆上了古筝。雨水顺着黛瓦滴进青石缸,叮咚声应着琴弦,把两个空间连成了整体。南苑的客人端着茶出来听曲,南宫的学生们也都聚到门边。
穿旗袍的茶艺师递来一碟茶点:"尝尝,用他们教的冷泡茶做的冻。"糯米团子里裹着琥珀色的茶冻,咬开时满口清冽。年轻人也拈起一块,若有所思:"看来你们的冷萃法确实能提香。"
茶点与茶器的故事
茶器架前放着两家合作烧制的盖碗——南宫设计的器型,南苑绘的青花。胎薄如纸,对着光能看见云纹在荡漾。旁边小卡片写着:"叁伏天采的夏茶,配绿豆糕最相宜。"
暮色渐浓时雨停了,天井积水上飘着茶梗。我忽然明白,所谓雅集不在排场,而在这些相映成趣的细节里。就像那泡被嫌火工重的单丛,在陶罐里静静舒展叁天后,终究会迎来懂它的人。
临走前年轻人塞来一小包茶样:"下雪时喝,记得用砂铫。"掀帘出去,发现两家灯笼已同时亮起,暖光在青石板路上融成一片。或许最好的茶室从来不是孤岛,而是这样彼此照应的灯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