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湘品茶工作室,临湘品茗工作室雅集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8:14:59 来源:原创内容

推开临湘品茶工作室那扇古朴的木门,一股清雅的茶香便迎面扑来。都说现代人生活节奏快,可在这里,时间仿佛被拉长了。掌柜的是个戴圆框眼镜的年轻人,他正用青瓷盖碗冲泡着今年的明前龙井,动作不紧不慢的,看着就让人觉得舒坦。

靠窗的位置坐着几位熟客,桌上摆着四五样不同的茶具。紫砂壶里泡的是陈年普洱,玻璃杯中飘着碧螺春,有个大姐正举着闻香杯让同伴猜茶香。“你这泡凤凰单丛,怎么带着点杏仁味儿?”她边说边笑,眼角堆起细密的皱纹。旁边戴鸭舌帽的大叔接过话头:“要我说啊,还是这泡白毫银针最妙,清清淡淡的,像山泉水。”

茶香里的慢时光

其实刚开始我也不太懂茶。第一次来的时候,连绿茶红茶都分不清楚,还闹过把铁观音当成绿茶的笑话。但工作室里的人从不笑话新手,反而特别乐意分享。记得有回我好奇地问,为什么同样的茶叶,不同人泡出来味道差那么多?掌柜的当时正在温杯,他停下动作想了想说:“这就像炒菜,火候、水量、甚至心情都会影响茶味。你今天要是心急,泡的茶就会带着躁气。”

这话让我愣了好一会儿。仔细想想还真是,有次赶时间胡乱泡了杯金骏眉,喝起来又苦又涩,完全辜负了好茶叶。后来慢慢学着他们的样子,注水时手腕放松,让水流顺着杯壁滑下去,茶叶在杯中舒展的样子,确实像在跳舞。

上周六的临湘品茶工作室雅集特别热闹。来了二十多位茶友,长条茶桌上摆满了大家带来的私藏好茶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,他带来一套民国时期的紫砂壶,却用来泡最普通的茉莉花茶。“好茶具是为茶服务的,不能本末倒置。”他说这话时,正在给每个人分茶,动作稳健得像在完成什么仪式。

那天我们尝了七种茶,从台湾高山乌龙到安化黑茶,每换一种茶,掌柜的就会讲讲它的来历和特点。但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讲解,而是像聊家常:“这款普洱是我去年在云南茶山收的,当时赶上雨季,差点就错过了……”听着他的故事,嘴里的茶汤似乎也多了一层滋味。

现在我去临湘品茶工作室已经成了习惯。有时候什么都不买,就是坐在那里喝杯茶,看看架子上那些造型各异的茶具。有次遇到个刚毕业的年轻人,他说来这里是为了静心,准备重要面试前都会来坐坐。“比喝咖啡管用,”他笑道,“咖啡让人更紧张,茶却让人沉淀下来。”

茶室里最热闹的要数周末下午。阳光透过竹帘洒进来,在茶海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新来的客人总会先被墙上的茶叶地图吸引,指着某个产地问东问西。老茶客们则聚在角落交流最近的收获,有时为了一泡茶该用多少度水温,能讨论上大半天。

记得某天傍晚,雨点敲打着屋檐,工作室里只剩我和掌柜的两个人。他正在整理新到的武夷岩茶,突然说起开这间工作室的初衷:“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,喝茶不一定要多么讲究,但一定要用心。”他拿起一片卷曲的茶叶,“你看,这么小的叶子,能包容山川云雾,也能映照喝茶人的心境。”

这话让我想起第一次参加临湘品茶工作室雅集时的情景。那时我连茶则都不会拿,现在居然也能分辨出不同季节的茶叶特点了。当然要学的还很多,比如怎么挑选合适的茶壶,怎么判断茶叶的年份。不过在这儿学习是件快乐的事,就像交朋友一样,慢慢了解,细细品味。

茶香还在鼻尖萦绕,窗外已是华灯初上。工作室里又来了几位夜访的茶友,掌柜的正在准备新的茶席。青瓷茶海泛着温润的光,各式茶具摆放得错落有致。我想,明天应该还会来吧,在这方天地里,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盏清茶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