遵义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,遵义足浴为何说多做少
走在遵义街头,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——足浴店的招牌格外醒目。装修气派的门面,霓虹闪烁的灯箱,不少店铺还打着“祖传技法”“专业理疗”的旗号。可奇怪的是,不少店铺开张时热闹非凡,没过几个月就门庭冷落,甚至悄悄关张。这让人忍不住想问:为什么这些店铺说得天花乱坠,实际行动却跟不上?
记得上个月,我家小区对面新开了家“康健足道”。开业那天锣鼓喧天,店员在门口发传单,声称聘请了扬州老师傅,采用叁十八道传统工艺。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两次,却发现所谓的“老师傅”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手法生疏不说,连基本的穴位都找不准。第二次去时,前台的小姑娘还信誓旦旦地说已经换了专业团队,结果体验下来依然令人失望。
说得比唱得好听
这种现象在遵义足浴行业还真不是个例。我走访了几家店铺,发现他们普遍存在“重宣传轻服务”的问题。比如有家店在美团上打着“古法足疗”的招牌,实际上就是用个普通木桶泡脚,再随便按几下就完事。当顾客提出质疑时,经理反而振振有词:“我们这就是古法啊,现在都这么做的。”
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有家店铺在宣传册上印着“国家级按摩师团队”,可仔细一问,所谓“国家级”不过是老板参加了个叁天速成班拿的证书。这种夸大其词的宣传,短期内或许能吸引一些顾客,但长远来看,终究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。
说到这里,可能有人要问:既然服务跟不上,为什么这些店铺还能开得下去?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。其实啊,不少店主把重心都放在了营销噱头上,认为只要把顾客吸引进门就万事大吉。他们宁愿花大价钱做打折促销,也不愿意投资培训技师,或者改善服务环境。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,最终导致店铺陷入“开业火爆-口碑下滑-生意惨淡”的恶性循环。
行业乱象的背后
要说遵义足浴店为何说多做少,还得从行业现状说起。这个行业门槛低,投资可大可小,导致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。有些老板抱着赚快钱的心态入行,根本没有长期经营的打算。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回本,至于服务品质、顾客体验,反倒成了次要考虑因素。
另外,市场竞争激烈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原因。在遵义这样的城市,足浴店密度相当高,有时一条街上就能看到叁四家。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,店家不得不把精力放在营销包装上。可问题是,当大家都把心思花在“说”的层面,反而忽略了最根本的“做”。
我认识的一位老师傅说得好:“足浴这个行当,说到底是要靠手艺说话的。”他在老城区开了家小店,不怎么做宣传,全靠街坊邻居口口相传,生意反而红红火火。每次去他那里,都能看到他在耐心地给学徒讲解手法要领。“手法到位了,客人自然能感受到”,这句话说得实在在理。
说起来,消费者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。现在大家见识广了,要求也高了。单纯靠华丽辞藻已经很难打动人心。那些能够立足的店铺,往往都是在服务质量上下真功夫的。比如有家店坚持每月邀请专业中医师给技师培训,还有的店在药材选用上特别讲究,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,顾客是能真切体会到的。
其实啊,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足浴行业。现在很多服务行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着“重营销轻服务”的通病。但我们要明白,任何行业想要长远发展,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服务本质。说得再好听,不如把每个客人的脚按得舒舒服服;宣传再华丽,不如让顾客真心实意地想再来一次。
下次当你经过那些装修豪华的足浴店时,不妨多留个心眼。看看店里是不是总在搞促销活动,观察一下进出顾客的表情是满意还是失望。也许你就会发现,那些默默经营多年的小店,反而更值得信赖。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口碑才是最好的广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