胶州品茶上课,胶州茶艺研习指南
每次路过胶州老城区那家茶艺馆,总能看见几位年轻人围着茶桌认真地摆弄茶具。他们时而低头记录,时而轻声交流,那专注的神情让人忍不住想知道,这杯看似普通的茶汤里到底藏着多少门道。
说起来,胶州的茶文化可是有年头了。记得小时候跟着祖父去茶庄,老师傅沏茶时那行云流水的动作,至今还印在脑海里。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茶艺感兴趣,这倒是件让人欣慰的事。
从茶叶开始的故事
选茶这事儿真不能马虎。上次陪朋友去买茶,店家拿出一款本地的海青绿茶,那卷曲的条索看着就喜人。温杯烫盏后,85度的水缓缓注入,茶叶在玻璃壶中舒展开来的样子,像极了春日里刚刚冒头的嫩芽。朋友凑近闻了闻:“这香气真特别,带着点板栗香!”店家笑着说:“咱们胶州靠海,这茶还真带着那么点儿海风的清润呢。”
其实每款茶都有自己的脾气。比如冲泡时间,绿茶要是泡久了,那份鲜爽可就打了折扣。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,恰恰是茶艺最迷人的地方。
茶桌上的那些讲究
茶具的挑选也很有意思。记得刚开始学茶时,总觉得盖碗特别难驾驭,不是烫手就是出水不利索。后来在茶艺课上,老师演示了一个小技巧:食指轻按盖钮,其余手指托住碗沿,手腕稍稍发力,茶水就顺着预想的角度流出来了。“要多练,找到手感就好。”老师边说边给我们添茶,“就像胶州人走路,走惯了石板路,闭着眼睛都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迈。”
现在每次端起盖碗,都会想起那个午后,窗外的梧桐叶正黄,茶室里飘着铁观音的兰花香。那份专注与宁静,大概就是茶艺带给我的最大收获。
水温的控制更是门学问。有一次我试着用沸水冲龙井,结果茶汤又苦又涩,完全失了那份鲜灵。后来才明白,不同的茶叶需要不同的温度来唤醒,这就像交朋友,得用对方舒服的方式相处。
品茶时光
最近有个挺有意思的发现:同样一款日照绿茶,在不同时辰品尝,感受竟全然不同。晨起时味觉最敏锐,能捕捉到茶汤里最细微的花香;午后则更适合体会茶汤的醇厚度;而夜晚品茶,更多是享受那份宁静的心境。
上周茶友小聚,大家不约而同地带来了各自收藏的茶杯。李姐的建盏在灯光下泛着七彩光芒,小王的青花瓷杯素雅清秀,我的粗陶杯则带着几分拙朴。器具虽不同,但当我们举起茶杯时,那份对茶的热爱却是相通的。
胶州品茶上课时老师常说,茶艺研习是个慢功夫,急不得。就像海边拾贝,弯腰的次数多了,总能遇见几枚特别的贝壳。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,让茶香慢慢浸润生活。
现在每次布置茶席,都会想起老师示范时的场景:焚一支香,插两枝应季的花,然后不紧不慢地开始温具、投茶、注水。这份从容,或许就是茶道想要传达的生活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