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阳附近100块钱的爱情,阜阳周边百元情缘故事
那会儿刚入秋,阜阳火车站旁的梧桐叶子还没开始往下掉,我坐在候车室的长条椅上,听见隔壁两个大姐在拉家常。一个说:“现在一百块钱能干啥?看场电影再买杯奶茶就没了。”另一个摇摇头:“那可不一定,咱阜阳附近100块钱的爱情,还真有人正经过日子。”
这话像颗小石子,在我心里扑通一声。我扭头看向窗外,汽车南站门口有对年轻小夫妻,男的从兜里掏出个小盒子,女的打开一看,是根细细的银链子。她捶了他一下:“又乱花钱!”可嘴角弯得藏不住。我猜,那链子大概也就百来块钱。
夜市里的百元夜晚
顺着火车站往北走,有个夜市,天一黑就热闹起来。炸串的香味能飘出二里地,五块钱叁串的面筋,烤得滋滋冒油。我常去的那个炒粉摊子,老板娘手脚利索,她男人就在旁边帮忙收拾桌子。有回听见他们说话,女人说等攒够了钱就把摊子扩大点,男人回她:“慢慢来,现在这样也挺好。”
他们俩的故事,我断断续续听过一些。都是阜阳周边县里来的,在工厂认识,结婚时啥也没有,就在出租屋里请了几个工友。现在这个炒粉摊,是他们一点点攒钱支起来的。女人跟我说过,她男人最浪漫的事,就是收摊后带她去吃隔壁的砂锅,二十块钱,热气腾腾的。
这种阜阳周边百元情缘故事,在夜市里不少见。对面卖水果的大哥,每天都会给媳妇留两个最甜的橘子。他说结婚十年了,媳妇跟他从摆地摊开始,现在总算有了固定摊位。“那时候穷啊,过生日只能给她买件叁十块钱的衬衫。”他削着菠萝,手上不停,“现在条件好了,她还是总穿那件,说是舒服。”
这些百元上下的日子,听起来寒酸,可你仔细看他们的眼神,里面有踏实,有盼头。钱不多,但够用;爱不贵,但真心。
老城区的小日子
往老城区走,巷子窄,但人情味浓。我认识一对老夫妻,住在文峰塔旁边的小区里。老头每天早晨雷打不动地去买豆浆油条,老太太就在阳台上浇花等着。有次我碰见他们,老头正小心地给老太太别上一朵新买的头花,塑料的,估计也就几块钱。
老太太看见我,有点不好意思,却也没舍得摘下来。“这老头子,就知道乱花钱。”她嘴上这么说,眼睛却笑眯眯的。老头也不辩解,就拎着豆浆,慢慢跟在她身后半步远的地方。
他们的女儿在南方工作,一年回来不了几次。老两口的日子过得简单,早上去菜市场挑最水灵的蔬菜,下午在楼下和邻居下棋聊天。老太太说,他俩结婚那会儿,老头用第一个月工资给她买了条红围巾,花了八块钱,差不多是当时工资的五分之一。“现在那条围巾都褪色了,我还收在箱子里呢。”
这种感情,不是用钱来衡量的。就像这阜阳附近100块钱的爱情,听起来微不足道,却能撑起一天又一天实实在在的生活。
青峰巷口有个修鞋的大叔,我常去他那儿补鞋。他的手很粗糙,但补鞋的动作特别仔细。有回下雨,他提前收摊,说是要赶去接在超市上班的媳妇。他那个装工具的旧叁轮车,后座总是擦得干干净净,还垫了块软布。“她腰不好,坐硬板凳难受。”大叔说这话时,正小心地把雨衣铺平整。
我看着他蹬着叁轮车消失在雨里,突然明白了什么叫相濡以沫。这大概就是最朴素的阜阳周边百元情缘故事——可能只是雨天里一趟接送,可能只是垫在车座上的一块软布,可能只是藏在工具箱里的一把雨伞。
日子就这么过着,在阜阳的大街小巷里,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。火车站南边的炒粉摊,老城区的豆浆油条,青峰巷口的旧叁轮……它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,却让人心里暖和。原来真情这东西,从来就不需要标价,它藏在生活最细碎的角落,等着你去发现,去珍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