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城站街快餐约学生,海城快餐学生约聚
这两天路过老城区,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聚在巷口奶茶店。玻璃门上贴着红色价目表,珍珠奶茶买一送一的字样都快褪色了。穿校服的男孩把书包甩在塑料椅背上,手机屏幕的光映着年轻的脸。
巷子深处有家叫"海城快餐"的小店,绿色招牌掉漆掉得斑驳。老板娘系着泛白的围裙在灶台前颠锅,油星溅起来的声音滋啦啦的。穿篮球服的男生弯腰从冰柜取汽水,后颈晒出明显的黑白分界线。这种地方总让人想起学生时代——零用钱不多,但十块钱能买份堆满辣子的炒面,再加瓶冒冷气的可乐。
那些年我们约过的小馆子
记得初叁那年,每次月考完我们必定约在川味小炒。戴眼镜的班长总会推推滑到鼻尖的眼镜:"这道叁角函数题..."话没说完就被隔壁桌的起哄声盖过去。油汪汪的水煮鱼片端上来,不锈钢盆沿还滚着气泡。有人被辣椒呛得直咳嗽,整张脸涨得通红,还要嘴硬说"完全不辣"。
现在想想,所谓海城站街快餐约学生,不过是年轻时的我们寻找的据点。不需要多高档,塑料凳歪歪扭扭也没关系。重点从来不是吃什么,是能扯着嗓子说班主任坏话,是能把试卷折成纸飞机射进火锅里。
去年回母校时特意绕去老地方,发现川味小炒变成了连锁药店。玻璃门里整齐排列着药盒,穿白大褂的店员在扫码。站在门口发了会儿呆,手机突然震动,班级群弹出消息:"听说海城快餐学生约聚又换新菜单了?"后面跟着七八个流口水表情。
其实那条巷子明年就要拆迁,墙面上早用红漆画了圈拆字。但总有人继续在导航软件里标记新坐标,就像我们当年用圆珠笔在课桌上画地图。或许每个年纪都需要这样的地方——让人能暂时摘下学生证,又不必装成大人模样。
黄昏时又经过奶茶店,听见穿帆布鞋的女生在打电话:"放学老地方见啊,就海城站街快餐约学生那家。"她说话时马尾辫在空中划出弧线,像我们当年甩书包的姿势。暮色把校服染成暖黄色,巷口飘来葱油混着辣椒的香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