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德哪里有200元爱情,建德200元爱情在哪找
那个雨夜的故事
上周叁下班路过报刊亭,偶然听见两个中年人在闲聊。“现在这年头,哪还有真心实意的感情?”穿灰夹克的大叔说着,递给卖报纸的老伯一根烟。老伯接过烟别在耳后,慢悠悠地说:“建德哪里有200元爱情这事,还真有人打听。”这句话像颗小石子,在我心里漾开一圈圈涟漪。
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“建德200元爱情在哪找”这种说法时,我也愣了半天。这可不是什么明码标价的交易,而是老建德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调侃。我二姑就住在严州大道那边,她说这话最早是从江边码头传开的。那时候跑船的人在建德停留时间短,总盼着能遇见不图钱财的真感情。慢慢就演变成对纯粹感情的向往——不在乎你挣多少钱,只想找个人踏踏实实过日子。
我家楼下理发店的王姐,去年通过社区联谊认识了在草莓园工作的丈夫。两人第一次约会就在新安江边的长椅,买了两个葱油缙云烧饼,加上两瓶矿泉水,总共花了不到二十块。现在每次路过理发店,都能看见她丈夫来接她下班,电动车后座总是绑着把雨伞。“建德哪里有200元爱情?”王姐边整理理发工具边笑,“不就是两个人愿意把日子过出滋味来嘛。”
江边的晚风带着水汽,我常看见一对老夫妻坐在同样的位置。老太太腿脚不便,老爷爷就每天推着轮椅带她来看夕阳。有次我听见老太太嗔怪:“天天来看,不腻啊?”老爷爷拧开保温杯递过去:“跟你吃一辈子豆腐包都没腻。”这可能就是“建德200元爱情在哪找”最好的答案——在豆腐包的热气里,在新安江的晚风里,在那些不起眼的日常里。
现在年轻人总把爱情想得太复杂。我表弟前段时间相亲,第一次见面就带姑娘去人均叁百的餐厅,结果两人紧张得连话都说不顺。第二次他学乖了,骑着共享单车带姑娘沿江骑行,在古城墙下吃叁都麻糍,反而聊得特别投缘。这让我想起农贸市场卖豆腐的陈阿姨,她和丈夫经营着小小的摊位,每天凌晨叁点起床磨豆子。她说感情就像点豆腐,火候到了自然成,急不得。
其实走在建德的街巷里,这样的故事随处可见。桥东那家开了叁十年的烤饼店,夫妻俩一个擀面一个烤饼,收钱时互相擦把汗;白沙公园里牵着手慢走的银发伴侣,每周都固定在长椅上喂流浪猫。这些画面朴素得就像梅城的青石板路,经得起岁月打磨。
傍晚路过新安江畔,霓虹灯刚刚亮起。那对老夫妻还在老地方,老太太正在剥橘子,分一半递给老伴。这个普通的动作,忽然让我明白了“建德200元爱情”的真正含义——它从来不在别处,就藏在愿意为你留一半橘子的人手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