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门初中生500元通话3小时,学生高价电话叁小时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7:12:10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事儿听着有点离谱对吧?海门初中生500元通话3小时,搁谁都得愣一下。现在孩子零花钱都这么花吗?我头回在家长群看到聊天记录截图时,还以为是哪个孩子把话费充错了。

那天下午正好碰见邻居李姐在楼道里打电话,声音压得低低的:“你说现在孩子怎么回事?我们家小雨昨天偷拿她爸钱包,就为给个没见过面的同学打叁小时电话...”她突然看见我,匆匆挂了电话,脸上写满尴尬。

电话两头的真相

后来才弄明白,那根本不是普通同学。小雨在线上补习班认识了个隔壁市的“学霸”,对方说能提供期末考试重点,但得电话里讲。叁小时五百,一分不能少。孩子哪懂价钱合不合理,听说能押题就昏了头。

这事儿让我想起楼下的张老师。她带初中二十年了,听了直摇头:“现在孩子压力大,总想找捷径。那个所谓学霸,八成是摸透了孩子心理。”她说着叹了口气,“我班上就有学生,零花钱全花在这类‘电话辅导’上,成绩没见涨,攀比心倒重了。”

说真的,学生高价电话叁小时这种现象,背后藏着多少我们没看见的焦虑?家长焦虑孩子成绩,孩子焦虑考不好,中间就钻出这么多“生意人”。

藏在通话记录里的秘密

我特意问了做电信营业厅的朋友小刘。他说最近确实有类似情况,有些号码专门做学生生意,通话时间都在家长上班时段。“最长的接过五个小时,孩子们开着免提一边听一边记笔记,跟上课似的。”

五百块叁小时,折合每分钟两块七毛钱。比市面上大多数家教都贵,为什么还有孩子愿意掏这个钱?初二学生小浩偷偷告诉我:“他们说有内部资料,我们班好几个人都买了。要不买,就怕被甩在后面。”

这种心态真让人揪心。现在连初中生都开始卷入这种恶性竞争,正常的学习完全变了味。海门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背后,哪是什么知识交易,分明是焦虑买卖。

隔壁班王老师尝试在班上讨论这事。有孩子直言不讳:“老师,您讲的是课本知识,他们讲的是考试技巧。”这话把王老师噎得半天说不出话。教育什么时候成了技巧的比拼?

晚饭时跟我爸说起这事,他摘下老花镜:“我们那会儿找同学问问题,顶多送个苹果。现在倒好,问几道题就得几百块?”他想了会儿又补了句,“不过这钱孩子从哪来的?家长是不是也该反思?”

这话点在根子上了。孩子们的钱包,不都是家长给的吗?有的家长忙于工作,只能用钱弥补陪伴;有的盲目追求分数,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了“为分数不惜代价”的观念。

这两天听说学校要开家长会专题讨论这事儿。教导主任在筹备会上说得很直白:“我们不能光禁止,得让孩子明白,真正的学习没有捷径。那些号称能押题的电话辅导,大多数都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。”

其实想想,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怪现象。过去是参考书泛滥,后来是补习班疯狂,现在轮到这种学生高价电话叁小时的服务。形式在变,内核却没变——总有人想靠家长和孩子的焦虑发财。

今天路过学校,听见两个男生在操场边聊天:“你买那个电话课了吗?”“没,太贵了。我姐说都是骗人的,她去年就上过当。”看来孩子们中间也开始有了分辨的声音。

或许这场对于五百元叁小时电话的讨论,能成为一堂比考试更重要的课。它关乎如何面对焦虑,如何辨别真伪,还有——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。毕竟,生活中很多问题,可不是打个电话就能找到标准答案的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