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城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同城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
最近在本地论坛上,有个帖子特别火,标题叫“晋城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。说实话,刚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,我心里咯噔一下——这说的是什么呢?是某种新型的兼职,还是孩子们之间流行的新鲜玩意儿?
带着这份好奇心,我联系上了发帖的王女士。电话那头,这位母亲的声音带着点哭笑不得的无奈。原来,她上初二的儿子小杰,最近和同班同学达成了一个“合作协议”:每周叁次,由对方支付50元,购买小杰叁个小时的“电话陪聊”服务。
这笔“交易”是怎么开始的
“一开始我以为他就是和同学关系好,晚上总抱着手机聊个没完。”王女士在电话里叹了口气,“直到我查了他微信转账记录,发现每周固定有50元入账,追问之下才知道,这居然是明码标价的通话。”
小杰的同桌,也就是那位“购买服务”的学生,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,家里只有奶奶照顾。孩子觉得孤独,就想出了这个主意——找个聊得来的同学,花钱买陪伴。
听到这儿,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。现在的孩子,怎么连交朋友都开始用钱来衡量了?但转念一想,那个独自在家的孩子,或许真的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排解寂寞。
小杰最初是拒绝收钱的,觉得朋友之间聊天还收钱挺别扭。但对方坚持要给,说“这样我才能安心找你,不然总觉得在打扰你”。几次推辞后,这笔每周50元的“通话费”就这么定了下来。
不得不说,这件事折射出的问题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。表面上是一笔50元的交易,背后却是两个孩子各自的情感需求——一个需要陪伴,一个在友情和报酬间挣扎。
这通电话引发的思考
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几个朋友听,他们的反应各不相同。有人认为这就是小孩子之间你情我愿的事,没必要上纲上线;也有人担心,这种用钱买陪伴的方式,会不会让友情变味?
李老师是我认识的一位初中班主任,她听说后沉默了一会儿。“这种情况确实越来越常见了,”她说,“现在的孩子零花钱多,但情感上的空缺也大。有时候他们不是不想交朋友,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自然地建立友谊。”
她还提到,类似的“同城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”现象,在父母经常出差或在外务工的家庭中尤为普遍。孩子手头有闲钱,却缺少家人的陪伴,于是就想出了这种“曲线救国”的方式。
想想也是,我们小时候虽然零花钱少,但街坊邻居的孩子总能聚在一起。现在呢?家家户户关起门来过日子,孩子们的交友圈反而变小了。
这件事让我想起前几天在小区里看到的场景:两个初中生模样的孩子坐在长椅上,各自玩着手机,整整半个小时几乎没说过话。当时我还纳闷,既然坐在一起,为什么不聊天呢?现在看来,也许他们不是不想,而是不擅长了。
话说回来,小杰和同学之间的这种“交易式陪伴”,虽然方式有待商榷,但至少他们还在努力建立联系。比起那些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里的孩子,他们至少还在尝试真实的人际交往。
王女士最后告诉我,她和对方家长取得了联系。两家人商量后决定:允许孩子们继续通话,但不再涉及金钱。同时,他们约好每两周带两个孩子一起出去玩一次,让友谊回归到最纯粹的样子。
这个结局还算温暖。不过,“晋城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这件事,确实给我们提了个醒:在物质丰富的今天,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可能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。毕竟,有些东西,真的不是用钱能买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