遂宁附近100块钱的爱情,近邻的百元情缘故事
巷子口的百元约定
遂宁城边的老巷子总是飘着股烟火气,傍晚时分尤其热闹。修鞋摊的王师傅眯着眼睛穿针引线,突然听见硬币落进搪瓷杯的脆响——不是施舍,是那个穿校服的姑娘又在买烤红薯。“爷爷说零钱太重,”她接过红薯时脸颊通红,“明天还来换整钱。”王师傅捏着那枚带着体温的硬币,想起叁十年前有个扎麻花辫的姑娘,总用同样借口来找他修那双总开胶的布鞋。
河堤第二棵黄桷树下的故事更鲜活。跑运输的老周每趟出车回来,准往树洞塞张皱巴巴的百元钞。收废品的李嫂清晨扫街时,总会“恰好”捡到夹着野花的钞票。有回老周发烧没出车,李嫂竟推着叁轮车寻遍半座城,最后在诊所门口掏出裹着薄荷叶的一百块:“拿去抓药,算我借你的。”老周盯着她磨破的鞋尖,喉咙发紧。后来树洞里再也找不到钱,倒是多了对总在黄昏散步的人。
菜市场卖豆腐的陈婆最近总多找二十块给单身爸爸小刘。头两回小刘老实退还,第叁回陈婆按住他手腕:“就当给丫头买糖。”其实小刘女儿早过了吃糖的年纪,正为大学学费发愁。那晚收摊后,小刘把修好的豆腐机擦得锃亮,月光下机器和他眼睛都泛着光。次日摊位上莫名多了袋新鲜黄豆,系袋口的红绳打了个同心结。
这些藏在褶皱里的百元情缘,比不得商场橱窗的璀璨,却像老城墙缝里的青苔,遇着点水汽就鲜活起来。吴记面馆的老板娘最懂这个理——总给工地小伙多舀半勺排骨,转头就能收到对方从老家捎来的笋干。装现金的信封在蒸笼边传来传去,渐渐染上葱花与花椒的香。
城东婚纱店老板娘有本特殊账本,记录着用零钞凑整的婚礼。最新那页写着“周建军&李秀英,黄桷树证婚”。而王师傅的搪瓷杯里,不知何时多了张红纸片,上面工整写着:“等我大学毕业,把硬币换成戒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