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门100元小胡同,江门百元小巷体验
江门100元小胡同
说起江门的老街区,很多人会想到骑楼群和繁华商圈。但这次我想带你去个特别的地方——那条藏在深巷里,百元就能收获满满快乐的江门100元小胡同。说实话,刚听说这地方时我也将信将疑,百元现在能做什么?恐怕连顿像样的晚饭都不够。
踩着青石板往巷子深处走,首先闻到的是刚出锅的绿豆饼香。老板娘系着围裙在摊前忙碌,芝麻馅的甜香混着酥皮掉渣的咔嚓声,两块钱一个的价格让人瞬间回到童年。往前几步,竹篾匠人正编着蛐蛐笼,十来个街坊围坐着聊天,手里还捧着自家带的搪瓷缸。这种烟火气,可不是商场里能买到的。
在巷口的凉茶铺歇脚,花五块钱要了碗罗汉果茶。老板娘顺手往我碗里添了颗陈皮梅:“最近湿气重,这个送你。”她指着墙上发黄的照片说,这条江门百元小巷体验之所以难得,是因为几十年来物价都没怎么大涨。裁缝店还是五块钱改裤脚,理发老师傅收八块,书店里两块钱的旧连环画随便翻。
转角遇到做手工糖的老伯,只见他熟练地拉拽着麦芽糖。花十块钱买了半袋,竟尝出小时候过年才有的米香。老伯笑着说他们这群手艺人不是为赚钱,就是舍不得离开待了大半辈子的巷子。隔壁阿婆卖的手绣杯垫,十五块两个,针脚密得像是把时光都缝了进去。
最让我惊喜的是那个不到十平米的旧书屋。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爷爷,正在修补一本七十年代的食谱。叁块钱就能借阅一天,要是愿意坐下听他讲讲每本书的来历,老人家能开心地多送你两块陈皮。这样的江门100元小胡同,买到的何止是物品,分明是用百元换回了一段慢时光。
日头西斜时,我数了数挎包里的收获:叁本旧书、两盒饼食、手工糖和杯垫,给父亲带的竹烟斗,余额还够买两碗馄饨。望着巷口渐次亮起的灯笼,忽然明白这条小巷珍贵的不是物价,而是街坊间那声“得闲饮茶”的熟络,是手艺人不紧不慢的坚守。或许下个周末,该带父亲来尝尝他念叨许久的豆腐花,顺便看看修表匠是否还留着那种老式发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