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色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百色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
百色的李同学最近遇到件新鲜事——她在网上看到个帖子,标题写着“百元叁小时通话”,好奇心一下子被勾起来了。她捏着攒了好久的零花钱,对着手机屏幕发愣:这到底是个什么服务?
其实不止小李,很多中学生都在讨论这个。隔壁班的小王上周试过,他说那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陪聊服务,而是个“学习互助热线”。每晚七点到十点,高年级学生会轮流值班,专门帮同学讲解作业难点。
电话两端的温暖
“那道几何题我讲了四遍,”高叁的张同学笑着挠头,“但听到学妹突然说‘懂了’的时候,比考试得满分还开心。”他这学期已经接了四通这样的求助电话,最长的聊了将近两小时。问他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多时间,他想了想说:“以前我数学也不好,是班主任课后多留了半小时教我。现在,算是把这份帮助传下去吧。”
有个初二的男生特别有意思,第一次打电话时支支吾吾了半天,原来是想问怎么和同桌和好。接电话的学姐愣了下,随即分享了自己和闺蜜吵架后写小纸条的经历。后来这个男生真的照做了,还专门打电话来道谢。
这种特别的交流方式,比线上打字多了温度。你能听到对方翻练习册的沙沙声,能感受到他卡壳时的犹豫,甚至能听出他突然开窍时语调的变化。有个女生在电话里哭着说物理太难,接线的学长默默听完,轻轻说了句:“我初二时物理也考过不及格呢。”
藏在通话里的小秘密
不过话说回来,为什么要收这100元?组织活动的陈老师解释道:“开始我们想免费,但发现有些孩子会反复打同一个知识点。象征性收费后,孩子们会更认真准备问题,这也是培养他们的责任心。”
这些钱最后都去了哪里?原来都进了学生会的公益基金。上个月他们用这笔钱买了文具,送给山区小学。得知这个消息,很多同学更愿意打电话了——既解决了学习问题,又间接做了好事。
现在这个活动有了个可爱的名字,叫“知识便利店”。随时能求助,但需要你用认真的态度来交换。有个经常“光顾”的初中生开玩笑说,这是他买过最值的“学习装备”。
教导主任偶然听说这件事,本来想制止,但看了几次通话记录后改变了主意。他在晨会上说:“我听到有个高叁学生在电话里说‘这个知识点我当年也学得很吃力’,这不仅是解题,更是在传递学习的勇气。”
夜幕降临,又到了热线时间。教学楼的走廊里,能看见叁叁两两的学生靠着窗台,举着手机轻声细语。他们时而皱眉思索,时而开心地笑出声。这些年轻的声音穿过夜色,像星星点点的灯火,照亮彼此前行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