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尔山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类似称呼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0:58:50 来源:原创内容

最近在阿尔山大学城的学生中间,经常能听到“炮楼”这个说法。我第一次听室友说要去炮楼取快递时,还纳闷这名字怎么这么特别。后来才发现,原来大家已经把学校东门外那几栋红色外墙的筒子楼统称为炮楼了。这些楼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,因为外形方正、层数不高不矮,远远看着确实像军事碉堡。

要说这个称呼是怎么传开的,连大四的学长都说不清楚。好像就是某天开始,有人在聊天时随口说了句“那几栋楼真像炮楼”,这个叫法就在各班群里传开了。现在连门口卖煎饼的阿姨都知道,学生说要送到炮楼,就是指那几栋红色楼房。

地名背后的生活印记

实际上在阿尔山大学城周边,这类民间自发形成的地名还真不少。从炮楼往南走两百米,有片被学生们称为“小吃废墟”的地方。那里原本是待拆迁的平房区,后来陆续开了些麻辣烫、烤冷面之类的小摊位。虽然环境简陋,但价格实惠,成了很多学生吃夜宵的首选。再往西的教师公寓,因为外墙是浅蓝色的,被戏称为“蓝堡”。这些称呼从来不会出现在校园地图上,却在学生口中代代相传。

我曾在学校论坛上看到过对于这些地名的讨论。有个发帖人说,他叁年前毕业时,同学们就已经管实验楼后面的小花园叫“幽会角”了。没想到今年回校,发现现在的学生还在用这个称呼。这些外号就像校园文化的活化石,记录着每届学生相似的生活轨迹。

在炮楼附近开打印店的王老板告诉我,他在这儿开店八年,听着学生们给各个地方取外号。“有些名字挺形象的,”他边整理文稿边说,“比如他们把图书馆叫‘修仙馆’,把半夜还亮着灯的自习室叫‘肝帝屋’,我们这些常年待在校园周边的人,听着都觉得特别有意思。”

这些别称之所以能流传开来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确实抓住了地方的特征。就拿炮楼来说,那几栋楼的外墙颜色深沉,窗户排列整齐密集,加上周边空旷,确实给人一种坚固堡垒的视觉印象。而且这些楼房功能混杂,既有学生租住的公寓,又有各种小店,就像个自给自足的小堡垒,与学生们的主要活动区域若即若离。

地名变迁中的时代痕迹

不过这些民间地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学校正门对面原来有片小树林,被往届学生称为“情人坡”,后来学校在那建了新体育馆,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太用这个称呼了。而“炮楼”这个叫法能持续这么久,可能跟那片区域一直没有太大变化有关。

我在想,也许每个大学周边都有这样一套并行的地名系统。官方名称用在文件通告里,而这些生动形象的别称,才是学生们日常交流的真正语言。它们像某种文化密码,新生往往要花一两个月才能完全掌握。当你听到有人说“下午在炮楼见”,而对方能准确理解时,就说明你已经融入了这个校园的生活节奏。

这些别称之所以能牢牢扎根在学生们的语言习惯里,不仅仅是因为形象好记,更因为它们承载着共同的生活体验。说到“炮楼”,大家脑海里浮现的不仅是那几栋建筑,还有楼下的奶茶店、二楼的租书店、顶楼的天台风景。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记忆,让一个简单的别称变得丰富立体起来。

有时候我觉得,这些民间地名就像学生时代的暗号,当你毕业多年后偶然听到,那些藏在称呼背后的校园时光就会瞬间苏醒。可能这就是为什么,即使学校官方从未承认过“炮楼”这样的称呼,它们依然在学生的口耳相传中焕发着生命力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