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化那里有站小巷,从化那条有站的小巷
从化那里有站小巷,从化那条有站的小巷
说起从化,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多半是温泉、森林公园和新鲜的农家菜。我呢,这次没往那些热闹地方挤,反倒在街角巷尾漫无目的地转悠。就这么走着走着,被一个本地老人家随口提了一嘴:“喏,那边,有个从化那里有站小巷,挺有意思的。” 这句话像颗小石子,在我心里投下了一圈涟漪。
“有站小巷”?这名字听着就怪。是一条巷子,里面有个车站?还是一个叫“有站”的地方?又或者,是以前人们在这条小巷里“站”着等什么?我心里嘀咕着,脚步却不自觉地朝着那个方向挪去。这种名字自带一种陈旧的故事感,让你忍不住想去瞧个究竟。
穿过几条还算宽敞的街道,拐进一个不起眼的入口,景象瞬间就不同了。外面的车水马龙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,喧嚣一下子退得老远。眼前就是这条从化那条有站的小巷。它不宽,两旁是些有些年头的矮房子,墙皮在岁月里褪了色,露出深浅不一的斑驳。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一半巷子映得亮堂,另一半则留在阴凉里。
巷子确实不长,一眼就能望到头。我放慢脚步,心里还在琢磨那个“站”字。走着走着,看见巷子中段有一小片稍微开阔的地方,旁边立着一根老式的路灯,灯罩还是那种复古的绿色。我忽然有点明白了。也许在很多年前,这里曾是一个小小的巴士站牌立着的地方,附近街坊去城里,就在这灯下等着那班不定时的车。日子久了,大家说起碰头地点,不说具体地址,就直接说“去那条有站的小巷等”,名字就这么传开了。
这个念头让我觉得挺有意思。我索性就在那根路灯旁边的石阶上坐了下来。午后的风吹过,带着点旁边人家院子里飘来的淡淡花香。一位阿姨提着菜篮子慢悠悠走过,好奇地看了我一眼,随即又友善地笑了笑。有个老爷子坐在自家门口,听着收音机里的粤剧,眯着眼,手指跟着节奏轻轻敲着膝盖。
坐在这里,时间仿佛慢了许多。我看着这条安静的小巷,想象着它几十年前的样子。那时候,这里肯定比现在热闹些吧。早上,赶着上班上学的人在这“站点”焦急地张望;傍晚,下班回来的人在此下车,拖着疲惫却放松的步伐走回家。孩子们的打闹声,邻居间的闲聊声,可能都曾填满过这个空间。那个“站”,站的是人,是生活,也是一段已经流逝的旧时光。
如今,公共交通网络发达了,那个曾经的站牌或许早已移走,或者根本就没存在过,只是一个口头上的称呼。但“有站小巷”这个名字却留了下来,像一枚烙印,记录着一段属于这里居民的共同记忆。它不是一个景点,没有任何商业气息,就是一条普普通通、甚至有些破旧的小巷。可正是这种普通,让它显得真实而温暖。
起身准备离开时,我又回头望了一眼。巷子依旧安静,阳光的位置移动了一些。我心里那份因为好奇而来的轻微失落感,早已被一种充实的平静所取代。这条从化那里有站小巷,它“站”住的,不是一辆车,而是一段对于等待、归家和邻里街坊的烟火记忆。这趟无意间的探寻,没看到什么惊人的风景,却好像触摸到了从化这座城市皮肤下,那温和而有力的脉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