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树做服务的小巷子,玉树小巷便民服务点
玉树做服务的小巷子,现在挂上了“便民服务点”的蓝色牌子。第一次看见这个变化时,我正要去买早饭。巷口修鞋的老张头边敲着鞋跟边念叨:“这下好了,不用跑大老远磨刀了。”
巷子还是那条巷子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角的青苔绿得厚实,但确实有些不一样了。原来零散摆在巷子两边的修理摊,现在规整地挪到了东侧,还搭了统一的遮阳棚。西边新添了长椅,几位老人正坐在那儿闲聊。最醒目的是墙上的服务栏,密密麻麻写满了能提供的服务——配钥匙、修鞋、改衣服、手机贴膜,甚至还能找到通下水的师傅。
巷子里的早晨
早上七点半,巷子就醒来了。修表的陈师傅刚拉开卷帘门,工具在玻璃柜台里摆得整整齐齐。他不紧不慢地擦着柜台,等着老顾客上门。隔壁裁缝铺的王姐已经踩着缝纫机在改裤脚了,机器声哒哒哒的,听着就让人安心。她说在这儿干了十几年,街坊邻居都认她的活儿。有个大姐拿着件衬衫进来,说扣子掉了,王姐顺手就从针线盒里找出相近的扣子给缝上,没收钱。“都是老邻居了,顺手的事。”她这么说。
住巷子对面的小李正要去上班,顺道把家里的剪刀拿来磨。磨刀的老师傅住在巷尾,以前要碰运气才能找到他出摊,现在好了,服务点标明了他在的时间。“下班来取就行!”老师傅声音洪亮,手上的活儿不停。小李点点头,急匆匆往地铁站赶。这种不用特意请假办小事的感觉,确实方便。
不只是生意,更是人情
中午时分,巷子里飘着饭香。送外卖的小哥把车停在巷口,小跑着进来取餐。他熟门熟路地找到那家藏在深处的面馆,看来是常客。面馆老板老杨在服务点登记了送餐服务,生意比原来好了不少。他说都是街坊照顾,现在还能通过服务点接到附近小区的订单。
正说着,住在叁楼的刘奶奶拎着菜篮子过来,问老杨今天有没有新鲜的青菜。老杨从后厨拿出特意给她留的一把:“刚到的,嫩着呢!”刘奶奶笑眯眯地接过,又去隔壁修鞋摊取了修好的拖鞋。这一趟下来,买菜、修鞋、约了下午通下水的师傅,全在巷子里搞定。她说自己腿脚不便,去超市要走二十分钟,现在下楼什么都办妥了。
下午叁四点,巷子安静了些。修鞋的老张头靠在椅子上打盹,手边还放着半杯茶。偶尔有附近的上班族过来取快递——巷子中间那家小卖部代收快递,一件只收五毛钱,比小区快递柜便宜。老板娘说这不为了赚钱,就是给街坊行个方便。
天色渐晚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下班的人陆续回来,有人顺手在巷口的修车摊给自行车打气,有人取走修好的电器。磨剪刀的老师傅正准备收摊,看见老顾客过来,又笑着打开工具箱:“稍等,马上好。”
夜色中的玉树小巷便民服务点依然热闹。卖夜宵的摊子摆出来了,香气飘了整条巷子。几个刚加完班的年轻人坐在长椅上休息,等着烧烤出炉。巷子深处传来炒菜的声音,还有电视机的声响,生活的气息在这条小巷里缓缓流淌。
住在巷子里的老赵说,他在这儿住了叁十年,看着巷子从热闹到冷清,又因为便民服务点的出现重新活了过来。现在这里不只是条通道,而是大家生活里离不开的地方。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修小补,却是日子过得顺当的保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