韶关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,韶关男性常访的小巷
巷口那盏昏黄的灯
老陈把摩托车停在巷口的榕树下,抬头看了眼那盏昏黄的街灯。这条藏在韶关百年东街后身的小巷,白天看着普通,一到晚上就热闹起来。他掀开塑料门帘,蒸腾的热气混着牛油的香气扑面而来,老板正拿着长筷在沸腾的汤锅里搅动。
"老规矩?"老板头也没抬。"嗯,多放点酸豆角。"老陈在靠墙的位置坐下,这条窄巷里的牛杂摊,他来了整整十二年。周围的食客多是些中年男人,有的穿着工装刚下班,有的穿着汗衫悠闲地刷手机。没人高声说话,但每个人脸上都透着放松。
城市里的避风港
要说这条小巷有什么特别,可能就在于它普通得不能再普通。墙面斑驳,地面坑洼,几家小店紧紧挨着——牛杂摊、剃头铺、修鞋匠,还有总飘着粤剧声的老式茶馆。可偏偏是这样的地方,成了许多韶关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。他们下班后不急着回家,总要来这里坐坐。
剃头铺的王师傅边给老主顾刮脸边聊天:"今天这么晚?""哎,孩子期中考试,家里气压低,出来透透气。"刮胡刀在脸上游走,老师傅的手稳得像年轻时在厂里操作机床。这里理发只要十五块,但附赠的是半小时没人打扰的清净。
修鞋的老李头接过邻居递来的烟,却不急着点。"你这鞋底都快磨穿了,不能再补了。"他摇摇头,"跟我儿子的情况一样,总想着将就,将就到最后还不是要换新的。"几句话,既说了鞋,也说了人生。
巷子里的烟火人生
晚上七点半,巷子迎来第二波人潮。几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围坐在茶馆角落,茶壶咕嘟咕嘟地响。"厂里这次调整,我们车间可能要合并。"穿蓝色工装的男人抿了口茶,"不过话说回来,韶关男性常访的小巷不就是图个能说心里话的地方吗?"
他们聊工作,聊孩子上学,聊父母看病。这些话题在办公室里不能说,在家里不敢多说,在这条熟悉的小巷里,却可以毫无顾忌地倒出来。老板过来续水,顺手放上一碟花生米:"慢慢聊,今晚没什么人。"
巷尾传来二胡声,拉的是《步步高》。拉琴的是退休的刘老师,他说这条巷子就像韶关的缩影——不新不潮,但踏实自在。来来往往的都是熟人,见过彼此年轻时的模样,也见证着各自中年的疲惫与坚持。
深夜的告别
九点过后,人渐渐少了。老陈起身结账,老板往他袋子里多塞了两个萝卜:"带给嫂子尝尝。"走出巷口,晚风吹散了身上的烟火气。他回头看了眼,那盏昏黄的灯还亮着,照着几个刚刚到来的夜班工人。
这条韶关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,明天还会继续它的故事。新来的年轻人可能会嫌它旧,嫌它窄,但总有人会在这里找到需要的慰藉。就像老陈,从叁十岁走到四十二岁,这条巷子见证了他买房、结婚、孩子出生、父亲去世的所有重要时刻。
摩托车发动机响起,他融入韶关的夜色。明天下班,他大概还会拐进这条巷子,吃碗牛杂,听听老街坊的闲聊。有些地方就是这样,它不华丽,却刚刚好装得下一个中年男人的片刻安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