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首微信附近人300元叁小时,吉首微信附近人叁小时300元
最近在吉首刷手机的时候,总能看到类似“吉首微信附近人300元叁小时”这样的信息。说实话,第一次瞥见这个标题时,我愣是盯着屏幕琢磨了好一阵子。
这话说得挺直白,但里头藏着不少弯弯绕绕。叁百块钱买叁个小时,这到底卖的是什么服务?是陪着喝茶聊天,还是有什么别的门道?我把手机往沙发上一扔,心里犯起嘀咕:现在的人谈事情都这么直接了吗?
街头巷尾的闲聊
第二天我去菜市场买菜,正好听见两个摊主在那儿唠嗑。一个说现在生意难做,另一个就接话:“可不是嘛,我闺女前几天还说,有人在网上发什么吉首微信附近人叁小时300元,这年头挣钱的门路真是五花八门。”我在旁边挑着西红柿,耳朵却竖得老高。
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事。你说现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,打开微信附近的人功能,方圆几公里的人都能看得见。要是真有人打着“吉首微信附近人300元叁小时”的旗号,那不就是明码标价地在网上招揽生意吗?
这事儿让我想起前阵子隔壁老李家的闺女。那姑娘刚上大学,放假回来就跟我们抱怨,说现在微信上莫名其妙的人越来越多。有时候刚通过好友申请,对方就直接问价格,把她给气得够呛。
藏在数字里的门道
我后来特意问了个懂行的朋友。他笑着说,这种“吉首微信附近人叁小时300元”的套路,说白了就是在打擦边球。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交友信息,但懂的人自然懂。
“你看啊,”朋友拿出手机给我比划,“现在很多人都这么操作。先在个人相册里放几张修得挺好看的照片,签名档写得模棱两可,然后就等着有人上钩。”
我听着直摇头。这世道是怎么了?正经交个朋友都这么难吗?非得用这种“吉首微信附近人300元叁小时”的方式来找人陪?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明码标价的做法倒是挺符合现在年轻人的思维。什么都讲究个效率,连交朋友都想要速成。叁个小时叁百块,时间一到就散伙,谁也不欠谁的。
换个角度看问题
后来我在公园遛弯时,碰到个摆摊卖手工艺品的小伙子。聊起这事,他倒是挺看得开:“现在的人压力大,找个陌生人说说话也挺正常。就是这‘吉首微信附近人叁小时300元’的价钱,是不是有点太商业化了?”
我仔细一想,也是这个理儿。要是正经的陪聊服务,按小时收费倒也说得过去。可问题是,这种来路不明的“吉首微信附近人300元叁小时”,谁敢保证里头没什么猫腻?
小伙子一边编着竹篮,一边慢悠悠地说:“我觉着吧,要是真想找人聊天,还不如来我们这手艺摊。我这儿编一个篮子正好叁个小时,也只收八十块,还能学门手艺。”
这话把我给逗乐了。可不是嘛,同样的叁个小时,放在不同的人身上,价值还真是不一样。
晚上回家,我又刷到了那条“吉首微信附近人300元叁小时”的信息。这次我直接划了过去。有些事啊,知道的越多,心里反而越不踏实。倒不如像那个编竹篮的小伙子说的,找点正经事做,时间过得充实,心里也踏实。
现在这网络时代,真是让人又爱又恨。轻轻一点就能认识新朋友,可这朋友是真心还是假意,那就得打上个问号了。反正对我来说,还是现实中的交往更让人心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