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顶山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区域相似称呼的楼栋
走在平顶山大学城边上,你总能听到学生们聊起“炮楼”这个词。第一次听见的时候,我还纳闷,这地方怎么会有军事设施?后来跟几个常在这片活动的学生聊了聊,才恍然大悟——原来他们嘴里的“炮楼”,指的是那些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的学生公寓。
这些楼栋有个特别明显的特点,就是长得都差不多,方方正正的,窗户排列得整整齐齐,远远看上去确实有点像老电影里的炮楼。再加上住的学生多,晚上亮起灯来,窗户里人影晃动,那种热闹劲儿,跟炮楼里驻守了很多人的感觉真有几分神似。
“炮楼”这个称呼怎么来的
我挺好奇这个称呼的来历,就问了问住在里面的小王。他笑着说,其实没什么深奥的典故,就是学生们随口叫出来的。“你看这些楼,外形方正,窗户密集,晚上灯火通明的时候,特别像军事据点。不知从哪届学长开始这么叫,后来大家就都跟着叫开了。”
这种民间自发产生的称呼挺有意思的,它不是官方命名,却比任何正式名称都传播得快。在学生中间,你说“炮楼”大家都知道是哪,但要是说正式的楼栋编号,反而得想半天。
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,确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校园周边景观。它们不像新建的高档小区那样讲究外观设计,更注重实用——能住下尽可能多的学生。也正因为这样,它们才形成了那种独特的面貌,让学生们产生了这样的联想。
相似的楼栋不止一处
在大学城周边转悠的时候,我发现类似的楼栋还真不少。虽然学生们主要把某一个区域的几栋楼叫做“炮楼”,但实际上,周边还有不少建筑风格相似的学生公寓。这些楼栋差不多都是在同一时期建的,用的也是相似的设计图纸,所以外观上大同小异。
住在附近的大四学生小李告诉我,除了最主要的那些“炮楼”,往西走还有几栋楼也被学生戏称为“西炮楼”,往南的则叫“南炮楼”。这些相似的楼栋构成了大学城周边独特的学生居住区,成了很多学生大学生活记忆的一部分。
这么说来,“炮楼”已经不只是某几栋楼的称呼,而是成了这类学生公寓的一个统称。这种称呼能流传开来,说明它确实形象地抓住了这些建筑的特点。
想想也挺有意思,学生们用自己熟悉的语言给周围的环境起了名字,这些名字带着学生特有的幽默和创造力。就像小时候我们会给学校的不同地方起外号一样,这种命名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建立对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
如今,这些被称为炮楼的楼栋已经成为平顶山大学城文化的一部分。每年新生入学,学长学姐们都会指着那些楼说:“看,那就是炮楼。”而毕业生离校多年后回想大学生活,也总会想起这些独特的建筑和住在里面的日子。
这些楼栋见证了无数学生的青春岁月,承载着他们的欢笑、奋斗和成长。也许建筑本身普普通通,但因为有了学生的生活和记忆,它们变得独特而富有意义。每扇窗户后面,都可能有一个正在为梦想努力的身影,或者一群朋友在畅谈未来。
我想,这就是为什么“炮楼”这个称呼能够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吧——它不仅仅是描述建筑的外形,更蕴含着学生们对这段特殊生活经历的共同记忆和情感认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