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山品茶海选工作室,密山茗茶海选工坊
这年头,好茶难寻,懂茶的知音更是难得。前阵子路过密山品茶海选工作室,被门口淡淡的茶香给勾了进去,这一坐就是大半天。
推开门,那股焙火香混着点花香就往鼻子里钻。店里伙计不急不躁,看我站着,先递过来一杯温热的陈年普洱。“您先润润喉,慢慢看。”这感觉,和外面那些急匆匆的茶店真不一样。
茶香里的门道
伙计小陈是个健谈的,他说他们家啊,其实还有个名字叫密山茗茶海选工坊。我听着好奇,这“海选”俩字挺新鲜。他笑着解释:“就是全国各地的好茶都收来,一道一道地品,能留下来的都是精品。”他指了指架子上那些不起眼的陶罐,“每个罐子背后,少说也淘汰了十几批同类的茶。”
他顺手取了两个白瓷盖碗,都泡上金骏眉。“您试试,看出差别没?”左手那杯香气高扬,入口却单薄了些;右手这杯闻着含蓄,喝下去却满口生津,喉底泛着丝丝甜。小陈说,左边是市场上常见的货色,右边是他们在密山品茶海选工作室里挑了叁个批次才定下的。
“所以啊,”他一边注水一边说,“不是包装好看就叫好茶。得看茶汤入喉后,那股子回味留不留得住。”
一杯茶的工夫
聊开了,小陈说起他刚入行时闹的笑话。有次客人问老枞水仙的“枞味”到底是什么,他照着书背了一大段,客人听得云里雾里。后来老师傅让他连喝半个月不同山场的水仙,某天下午他突然就明白了——那种带着青苔和木质的老劲,根本没法用语言准确描述。
“喝茶这个事吧,真得靠喝,靠比较。”他感叹道,“就像我们密山茗茶海选工坊最近在试的几款白毫银针,外观差不多,但有一款喝完半小时了,嘴里还是甜润的。这种,我们才会留下。”
窗外天色渐暗,我又要了泡他们自己藏的凤凰单丛。蜜兰香缓缓散开,确实和平时喝的不太一样。“这是去年选中的,就留了二十斤,卖完就没了。”小陈说得很平淡,眼里却有点藏不住的得意。
茶过叁巡,准备结账离开时,小陈又包了一小包试饮装塞给我:“这个您带回去比较着喝,下次来,就知道我们密山品茶海选工作室为啥这么挑剔了。”
走在回家的路上,嘴里还留着那泡单丛的余韵。突然觉得,能遇到这样认真选茶的地方,是种福气。他们像筛子一样,把浮躁和粗糙都滤掉了,留下的,就是杯子里这份实实在在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