浏阳耍女娃,浏阳逗趣女娃游
浏阳河拐过第九道弯的地方,有片老码头,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。我蹲在石阶上,看几个扎羊角辫的小闺女跳房子,脚丫子溅起细碎的水花。她们玩的还是我外婆那辈传下来的“耍女娃”游戏,只不过皮筋换成了彩色的,画在地上的格子添了几笔卡通图案。
穿红裙子的小丫头输了,瘪着嘴要哭。旁边梳冲天辫的姑娘一把搂住她:“莫急莫急,我教你个新跳法!”两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嘀嘀咕咕,没会儿又笑作一团。这场景让我想起姑婆的话:“我们浏阳姑娘啊,耍要耍出花样,活要活出精神。”
绣花针里藏着的俏皮
沿着麻石路往深处走,耳边传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——不是真放炮竹,是几个绣娘在比赛“口技爆竹”。她们手里飞针走线,嘴里模仿着鞭炮从引燃到炸响的全过程,最后以一阵咯咯笑收尾。这种把活计变成游乐的本事,正是浏阳耍女娃独有的智慧。
李婶的绣庄最热闹,她边教姑娘们刺湘绣,边讲祖辈“耍女娃”的趣事。“从前姑娘出嫁前,要聚在一起绣花叁个月,那哪是光绣花?是把过日子的窍门都编进歌谣里传唱呢。”她捏着针在绷子上比划,“就像这朵菊花,瓣要迭得松快,太紧了就像苦着脸。”满屋的姑娘们笑弯了腰,针脚却越发灵动起来。
窗边有个姑娘在绣红绸,我凑近看,竟是幅卡通版的地图,标着浏阳各个好玩的地方。“这是给外地游客的纪念品。”她眨眨眼,“我们耍女娃现在都搞微商啦,把老手艺变成新玩意儿。”
豆鼓香里的老时光
拐角处的豆鼓坊飘来熟悉的咸香。七十岁的陈奶奶正在院里翻晒豆鼓,竹匾在她手里转得像个陀螺。“我十六岁就学会耍豆鼓喽!”她抓起把黑亮的豆鼓,“你看这些豆子,每颗都要搓够叁百下,搓太轻不入味,搓太重会破皮——跟逗娃娃一个道理。”
她孙女儿举着手机在直播:“家人们看,这就是我们浏阳耍女娃的绝活!”镜头里,陈奶奶的手像两只翻飞的燕子,豆鼓在竹匾里沙沙作响,仿佛在唱一首古老的歌谣。有网友问为什么叫“耍女娃”,小姑娘俏皮地回答:“因为奶奶说,能把辛苦事都做成玩耍,才是真本事呀!”
这时跑来几个刚放学的小丫头,扒着门框喊:“陈奶奶,教我们耍豆鼓呗!”老人笑得满脸皱纹都舒展开,抓了把冰糖分给她们。这画面突然让我明白,所谓传承,不过是在豆鼓的咸香里,悄悄混进了一代代人的甜。
暮色渐浓,我顺着原路返回。老码头边,早先跳房子的女孩们还没散,正在玩新花样——用浏阳方言编顺口溜。红裙子丫头念得最起劲:“耍女娃,笑哈哈,又会绣花又持家...”童谣顺着浏阳河水飘出去很远,惊起几只白鹭。
河对岸的新城区华灯初上,玻璃幕墙映着晚霞。我想起绣庄姑娘的卡通地图,想起直播豆鼓的小孙女,忽然觉得“耍女娃”这叁个字,从来不是固守陈规。它像浏阳河水,看似绕着老弯,实则每道波纹都在奔向新的天地。那些在青石板上跳跃的脚丫,既踩着祖辈的节拍,也踏出了属于自己的鼓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