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墨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实录
这事儿要不是亲眼看见聊天记录,我都不敢信。表妹小雯攥着手机窝在沙发里,拇指在屏幕上戳得飞快,我凑过去一看,转账记录上明晃晃写着500块。
"你哪来这么多钱?买什么了?"我顺手拿起茶几上的果冻,吸管戳破封膜时发出轻微的"啵"声。
她支支吾吾半天,才说这钱是付给隔壁班学霸的。人家答应在电话里给她讲期末复习重点,足足讲了叁个钟头。"平均每分钟两块八呢,"小雯掰着手指头算,"比家教便宜多了。"
这笔账到底划不划算
我愣是没想明白现在孩子的消费观。五百块对我这个上班族来说,都够加满大半箱油了。可小雯振振有词:"补习班一节课就要两百,还都是大班课。这可是量身定制的即墨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辅导,重点难点随我问。"
她翻出密密麻麻的笔记,各种颜色的荧光笔标注得清清楚楚。说实话,整理得确实比我们当年那些复印的复习资料强多了。那通长达叁小时电话里,对方不仅划了重点,还把每个知识点的出题规律都捋了一遍。
窗外飘来邻居家炒菜的香味,抽油烟机的轰鸣声忽远忽近。小雯把笔记本抱在胸前:"这钱花得值,上次月考我前进了十名呢。"
但问题就出在这儿——那个收钱的学霸,自己也不过是个初叁学生。
藏在电话两端的秘密
我试着问小雯,怎么不找老师答疑。她撕着果冻包装的边角,声音渐渐低下去:"课间办公室挤满人,放学后老师又急着回家。有时候问题攒着攒着,就忘了。"
而那个学霸同学不一样。晚上十点还能接电话,周末随时在线,讲题方式都是他们这个年纪特有的"黑话"。什么"这道题就爱挖这个坑","记住这个套路就能秒杀",确实比老师板正的讲解更对胃口。
小区里传来收废品的吆喝声,拖着长长的尾音。我想起自己初中时,为了一道几何题能在电话里和同学讨论半小时。那时候我们互相讲题,从来没人提过钱。
可现在,连孩子们的知识交流都明码标价了。这究竟是资源优化,还是变了味的互助?
小雯的同学圈里,这种付费请教挺常见。有人英语口语好,周末陪练收费;有人作文写得棒,帮忙修改要价。这场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实录,不过是其中一例。
晾在阳台的校服随风晃动,袖口还沾着蓝墨水的痕迹。我突然意识到,这或许不只是钱的问题。在这些即墨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背后,是孩子们自发形成的知识互换圈,只不过用最直接的方式体现了价值。
但让人担心的是,当知识传授变成买卖,那些付不起钱的孩子们该怎么办?他们会不会被甩得更远?
小雯把吃完的果冻盒扔进垃圾桶,塑料碰撞发出清脆声响。她显然没想这么远,正忙着把新整理的笔记拍照发到学习小组。而那个收了钱的学霸,听说又接了两个同学的预约。
楼下传来家长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,黄昏的余晖给客厅铺上一层暖色。这个发生在即墨初中生之间的故事,或许正在很多地方悄悄上演。我们该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它,还真得好好琢磨琢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