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城大学校鸡的暗号,韩城大学校鸟的暗语
楼道里的啾啾声
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。那天晚上我正从图书馆往宿舍走,大概十点多了吧,路过行政楼后面那片小竹林的时候,忽然听到一阵挺奇怪的鸟叫声。不是普通的麻雀叽喳,是那种…带着点儿节奏的,啾-啾啾-啾,停两秒,又来一遍。当时没多想,就觉得这鸟叫得还挺有规律。
后来跟宿舍老四提起这茬,他神秘兮兮地凑过来:“你也听见了?那不是真鸟,是‘校鸡’们在发信号呢。”我当时就乐了,“校鸡”?这什么跟什么啊。老四压低声音:“就是那些半夜溜出去吃宵夜的同学,校门关了得翻墙回来,安排人在那儿放哨呢。”
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,上学期隔壁班那几个总半夜出去吃烧烤的家伙,每次回来都轻车熟路的,原来有这么一套。这韩城大学校鸡的暗号,敢情是这么来的。
不只是宵夜那么简单
但事情还真没我想的那么简单。有一次我晚上去实验室拿落下的鲍盘,回来时特意绕到那片竹林。你猜怎么着?真让我撞见中文系的小王在那儿,手里拿着个像是口哨的东西。
“别误会啊,”小王有点不好意思,“我们文学社在准备校庆节目,是个对于校园传说的情景剧。这韩城大学校鸟的暗语,其实是老校友传下来的点子,说以前学生运动时期,真的用鸟叫声做过联络信号。”
我这才恍然大悟。所以现在的“校鸡”暗号,居然还跟历史上的真事扯上关系了?小王点点头:“我们把老传统和新花样结合了,既纪念历史,又给同学们行个方便。”说着他还给我演示了几下,长短不同的哨音代表不同意思——“安全”、“有人”、“改道”。
说实话,这套韩城大学校鸡的暗号系统设计得还挺精巧,比我们编程课的某些算法还严谨。
暗号背后的温度
最让我触动的是上个雨天。晚上十一点多,雨下得正大,我从图书馆出来,又听见竹林那边传来鸟叫声。不过这次的节奏很急,啾啾啾连续不断。好奇走过去一看,是学生会的小李站在那儿,浑身都湿透了。
“你这么拼干嘛?”我问他。小李抹了把脸上的雨水:“今天晚上用这套韩城大学校鸟的暗语的同学特别多,下雨路滑,得提醒他们走西门那边新修的路,这边施工挖了坑,容易摔着。”
他说这话时特自然,好像淋雨站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。那天之后我才明白,这套看似玩笑的暗号系统,背后其实是种默契的关照。那些此起彼伏的“鸟叫声”,成了夜晚校园里一种特别的守护。
现在偶尔晚上经过那片竹林,听到那些或急促或舒缓的鸟叫声,我都会会心一笑。这些声音里,有赶着回宿舍的匆忙,有同学间的互相照应,还有那么点儿年轻人特有的小浪漫。谁能想到,简单的鸟叫声里,藏着这么多故事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