镇江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镇江学生800元通话叁小时
最近在本地论坛上,有个帖子特别火,标题叫“镇江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镇江学生800元通话叁小时”。这标题一看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,脑子里瞬间冒出好几个问号。这孩子到底怎么了?是遇到什么急事了吗?还是说,这背后有别的故事?
我有个朋友正好在电信营业厅工作,前几天吃饭聊起这事。他说自己经手过不少学生账号的异常消费,但像这样一次性叁小时的通话,确实挺少见。“现在孩子都用微信视频,谁还打这么长时间的电话啊?”他夹了口菜,摇摇头,“而且这费用,仔细想想也不太对劲。”
这笔账算下来有点蹊跷
咱们来算笔账。现在手机套餐都很便宜,就算超出套餐,长途电话也就一毛多一分钟。叁个小时是180分钟,按最高标准算,撑死也就二叁十块钱。那这800元是怎么产生的?
我特意去问了问家里有初中生的同事。她家孩子正上初二,听了这事直摆手:“我们同学之间打电话?不存在的。真有事要说,都是拉个微信群,或者直接语音聊天。打叁小时电话?脖子都得僵了。”
这就奇怪了。既然不是和同学聊天,那这通长达叁小时的通话,对象会是谁呢?
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
后来有个知情的家长私下说,这孩子可能是在和某个所谓的“辅导老师”通电话。现在不是有很多在线辅导平台嘛,有些打着“一对一心理疏导”、“学业规划”的旗号,收费可不便宜。
想想看,要是按分钟计费的那种服务,叁小时收个八百块,还真说得过去。不过,这种服务通常需要家长绑定支付账户,或者提前充值。孩子是怎么操作成功的?是偷偷用了家长的手机,还是另有隐情?
这事儿让我想起前几天在小区门口,听见两个初中生在聊天。一个说:“我爸妈给我报了个什么线上陪伴计划,说是名校大学生陪我聊天,一小时要两百多呢。”另一个孩子接话:“你这算啥,我们班有个同学,在网上找了个‘人生导师’,一个月花了小五千。”
现在的孩子,压力确实大。学业上的困惑,成长中的烦恼,有时候不愿意和父母说,就想找个人倾诉。这不,这些所谓的“陪伴服务”就抓住了这个空子。
话说回来,那通800元3小时电话的背后,也许只是个需要倾听的孩子。可能他在学校里遇到了麻烦,可能他有些心里话没人可说,也可能他只是太孤独了。这么一想,这件事就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了。
家长发现账单时的那种震惊和愤怒,我们都能理解。但是不是也该静下心来,和孩子好好聊聊?问问他那叁个小时里,到底和谁说了什么,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题。
其实啊,这件事给我们提了个醒。在责怪孩子乱花钱之前,是不是该先想想,我们给孩子的陪伴够不够?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?有时候,孩子宁愿花钱找陌生人说话,也不愿意找身边的亲人,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了。
现在很多家庭,父母都忙着工作赚钱,想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。可是不是忽略了,孩子最需要的,可能就是坐下来好好说说话的时光?
那通800元的电话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当下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缺失。它提醒我们,再忙也要抽出时间,听听孩子想说什么。毕竟,有些话现在不听,以后可能就听不到了。
这件事在论坛上讨论得很热烈。有人指责现在的孩子不懂事,乱花钱;也有人觉得,问题出在家长疏于管教。但我觉得,事情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。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,重要的是从这件事里学到点什么。
下次看到孩子抱着手机不撒手的时候,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方式,不再是简单地质问“又在玩手机”,而是试着问一句:“在和谁聊天呢?有什么有趣的事吗?”
沟通的大门,往往就是从这样一句温和的问候开始打开的。毕竟,谁没有年少时,谁没有那些不知该向谁诉说的心事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