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大学城附近有炮楼之称
最近在当阳大学城附近闲逛,总能听到同学们提起一个有趣的说法——炮楼。第一次听见这个词的时候,我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,这年头哪来的炮楼?难道是什么历史遗迹?后来跟几个学长聊起来才恍然大悟,原来这“炮楼”说的根本不是军事建筑,而是附近几栋特别显眼的筒子楼。
这几栋楼可真是大学城一带的地标。灰扑扑的外墙,密密麻麻的窗户,每扇窗户外头都挂着五颜六色的衣服。最绝的是它们的造型,方方正正的,像几个火柴盒摞在一起,再加上楼间距特别近,从远处看还真有点像战争片里的防御工事。不知道是哪个机灵鬼最先想出来这个称呼,现在整个大学城的学生都这么叫。
要说这些楼为什么这么出名,主要还是因为太方便了。楼下就是小吃街,麻辣烫、炸串、奶茶店一应俱全。很多毕业生离开学校多年后,最怀念的不是教室和图书馆,反而是这几栋“炮楼”底下烟火气十足的生活景象。记得有个已经工作的学姐跟我说,她到现在还记得“炮楼”叁楼那家炒饭的味道。
不过有意思的是,虽然大家都这么叫,但你要是真去查地图,压根找不到“炮楼”这个地名。这不就是咱们大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称呼吗?想想也挺有意思的,一个地方的昵称就这么在口耳相传中诞生了,成了我们这代人共同的记忆符号。
我特意去问了问本地人,他们倒是很少用这个说法。住在附近小区的张阿姨就说,她一直管那儿叫“教师公寓”,直到听见学生们聊天才知道有这么个外号。看来啊,这确实是属于学生群体内部的黑话。
说到这儿,我突然想起上学期期末的事。那天晚上在“炮楼”下面的打印店赶论文,碰见好几个同班同学。大家相视一笑,都在那吐槽“炮楼”的网速时好时坏。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,大概就是校园生活最珍贵的部分吧。
其实细想起来,每所大学周边似乎都有这样的地方。它们可能不叫什么正经名字,却在学生的口口相传中拥有了独特的生命力。就像我们当阳大学城周边的“炮楼”,虽然听起来不太雅观,却承载着无数个熬夜复习、聚餐聊天的夜晚。
前两天路过时发现,有栋“炮楼”的外墙正在重新粉刷。不知道这个称呼还能流传多久,但可以肯定的是,只要还有学生在附近生活,“炮楼”这个名字就会继续在校园里传下去。毕竟,这可是咱们学生自己创造的地标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