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芝学生品茶上课,学生茶艺课堂学习
窗外是雪山环绕的林芝河谷,教室里却飘着酥油茶和藏红花的香气。十几个孩子围坐在木桌旁,小心翼翼地端起面前的陶壶——这可不是普通的美术课或音乐课,而是林芝学生品茶上课的特殊时光。
“看这片茶叶的舒展程度,大概来自海拔3100米的茶园。”扎西用手指轻轻拨动茶荷里的墨绿色叶片,“我们林芝的茶园啊,白天有充足的日照,夜晚有雪山的凉意,这样的茶叶泡出来特别甘醇。”他说着往盖碗里注入热水,叶片在杯中旋转绽放,像极了高原上突然开放的格桑花。
茶香里的故事
坐在角落的卓玛是班里最安静的学生,直到这学期参加了学生茶艺课堂学习。她记得第一次手法展示时,紧张得把茶壶打翻了。老师却笑着说:“没关系,茶叶洒在桌上,正好让我们闻闻它的干茶香。”这种包容让卓玛慢慢放松下来。现在她不仅能准确说出不同产区的茶叶特点,还发现了爷爷奶奶平时煮酥油茶时很多有意思的小窍门。
其实刚开始,不少家长觉得学泡茶能有什么用?直到孩子们把课堂上学到的敬茶礼仪带回家。强巴的爸爸喝着儿子泡的茶,惊讶地发现:“这娃娃泡的茶,比我在茶馆喝了几十年的还要香。”渐渐地,周末全家围坐品茶成了很多家庭的新习惯。
你说奇怪不奇怪?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注水、出汤动作,让孩子们变得特别有耐心。以前坐不住的男生,现在能安静地完成整套茶艺展示;总爱低着头的女生,在奉茶时也会主动注视对方的眼睛。那片小小的茶叶,好像有种特别的魔力。
茶杯中的改变
这学期最让老师们惊讶的是,学生茶艺课堂学习居然改善了学生们的语文成绩。原来每次茶会结束后,孩子们都要用藏汉双语记录品茶感受。“这茶喝起来像春天的第一场雨”,有学生这样写道。那些曾经枯燥的形容词,突然在茶杯里活了过来。
学校后院那片荒废的空地,现在成了“班级茶园”。学生们从附近茶山引种了十几株茶树,每天轮流照料。浇水的时候,他们发现向南的茶树发芽更早;除虫时,又学会了辨别哪些昆虫对茶树无害。生物课上的知识,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用上了。
最让人感动的是,孩子们开始用茶连接起不同世代。有学生把奶奶教的古老调茶歌录下来,在茶艺课上播放;还有组队去拜访村里的老人,记录下七种即将失传的茶点配方。那片漂浮在杯中的茶叶,仿佛变成了一座桥梁,连接起传统和现代。
看着孩子们专注地闻香、品鉴,你会想起林芝山间缓缓流淌的尼洋河。这些学生品茶上课的时光,不也像河水滋养两岸那样,悄悄滋润着他们的成长吗?也许很多年后,当他们在某个城市喝到熟悉的茶香,还会想起教室里这些温暖的午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