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皋站旁小巷的位置,附近街巷情况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13:01:50 来源:原创内容

如皋站旁小巷的位置

那天下午从如皋站出来,阳光正好斜斜地打在站前广场上。我提着行李往右手边望,发现有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夹在两栋居民楼中间,青灰色的墙面上爬着些藤蔓。巷口有位大爷正坐在竹椅上听收音机,咿呀呀的戏文声飘得老远。我凑上前问路,他关小音量,用地道的如皋话说:"这条啊,叫车站巷,往里走能通到老供销社。"

顺着大爷指的方向往里走,石板路渐渐窄了起来。巷子宽度刚够两人并肩,两侧的院墙不高,能看见院里探出的香樟树枝桠。最有趣的是每走十几步就能看见不同样式的门牌,有蓝底白字的旧式铁牌,也有新装的二维码门楼。这时候迎面过来个骑电动车的大姐,车把上挂着菜篮子,不用按铃,车轮在石板上颠出的动静就是最好的提醒。

巷子并非笔直向前,而是在第叁个岔路口分出两条支巷。左边那条巷子飘来油炸食物的香气,原来藏着家卖萝卜丝饼的小铺子;右边巷子深处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,是家老式剃头店。我站在分岔口犹豫时,恰逢放学时分,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像小鱼般灵巧地从身边游过,书包上的挂件叮当作响。

附近街巷的模样

穿过车站巷,眼前豁然开朗。这边是条双车道的水泥路,路两旁栽着高大的法国梧桐。与车站巷的静谧不同,这条名叫建设路的街道热闹得多。卖水果的叁轮车停在树荫下,红彤彤的苹果和黄澄澄的梨摆成整齐的金字塔。修鞋匠的摊位摆在邮局台阶旁,工具箱里挂满各式鞋跟,老师傅鼻梁上架着老花镜,手里的锥子穿梭自如。

再往南走两百米,景象又不同了。这里的沿街店铺都保留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样貌,理发店贴着褪色的发型海报,杂货铺的玻璃柜台里摆着针头线脑。有家裁缝铺特别显眼,窗台上放着半米高的布匹,缝纫机哒哒的声音从早响到晚。我站在店门口张望时,老板娘刚好抬起头,笑着问要不要改裤脚。

最让我惊喜的是在巷子深处发现的一口老井。井圈被麻绳磨出深深浅浅的沟壑,井水倒映着天空的流云。住在隔壁的阿婆说,这井在她嫁过来时就在了,虽然现在家家通了自来水,但夏天还是有人来打水冰西瓜。说着她指了指井台边的青苔:"你看,这些绿莹莹的,比公园里的草坪还鲜亮。"

转回车站巷时已是黄昏,巷口卖鸡蛋饼的摊子亮起暖黄的灯泡。面糊在铁板上滋啦作响,葱花混着蛋香弥漫在空气里。我忽然注意到巷子东侧有段围墙颜色特别深,附近的居民说那是老城墙的遗址。如今墙根下摆着几盆月季,紫红色的花朵在晚风里轻轻摇曳,仿佛在诉说着什么。

站在巷子尽头回望,车站的霓虹灯刚刚亮起。新与旧在这片街巷里默契地共存,就像那位修鞋匠说的:"路修得再宽,巷子还是这个走法。"确实,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,这些纵横交错的街巷始终保持着特有的节奏。卖卤味的小推车准时出现在路灯下,晚归的居民拎着熟食匆匆走过,谁家窗口飘出炒菜的香味——这些都是地图上找不到,却最真实的生活印记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