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交学生品茶上课,学子课堂习茶文化
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教室,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茶香。古交市这所学校的课堂有些特别——讲台上摆着的不是粉笔盒,而是整套茶具。穿着校服的学生们正围坐在一起,小心翼翼地端起面前的茶杯,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茶汤颜色。这样的场景正在古交多所学校悄然兴起。
“以前总觉得喝茶是爷爷奶奶的事儿,”高二学生李晓边烫洗茶杯边说,“现在才发现,原来茶道这么有意思。”她专注地看着老师演示如何温杯烫盏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。在她身旁,几个同学正在小声交流着昨天在家练习泡茶的心得。
茶香中的文化传承
这门特别的课程开设刚满一个学期,却已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。授课的王老师告诉我们,课程最初只是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补充,没想到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。“刚开始还有些担心年轻人会觉得枯燥,结果完全相反。”王老师笑着说,现在经常有学生追着他问各种茶叶知识。
课堂上,学生们不仅学习泡茶技巧,更要了解每种茶叶背后的故事。今天讲的是古交本地特产的信阳毛尖,王老师从茶叶的种植讲到制作,再讲到品鉴。坐在第叁排的张浩突然举手问道:“老师,为什么同样的茶叶,用不同的水温泡出来味道差这么多?”这个问题引得其他同学也纷纷侧耳倾听。
这样的互动在课堂上司空见惯。古交学生品茶上课的模式,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。不少学生表示,通过这门课,他们开始主动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,甚至带动家人一起品茶、聊茶。
“我妈妈现在每周都会跟我一起喝茶,”李晓说着脸上露出笑容,“她说这是我上学以来最大的变化。”像这样的家庭互动,正在许多学生家中悄然发生。传统文化的种子,就这样在茶香中悄悄生根发芽。
课程设置很有讲究,从基础的认茶、识器,到进阶的冲泡、品鉴,再到茶礼、茶俗,循序渐进。负责课程设计的陈主任说,他们特意避免了刻板的说教,而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然而然地爱上茶文化。“看着学生们从最初笨手笨脚地摆弄茶具,到现在能气定神闲地完成整个冲泡过程,这种变化让人欣慰。”
随着课程的深入,学生们的变化也渐渐显现。班主任刘老师发现,选修茶艺课的学生们做事更加专注,性格也沉稳了许多。“这可能是泡茶需要静心的缘故,”刘老师说,“有时候看到他们在课间还在讨论茶叶的香气特征,觉得特别有意思。”
眼下,学校正在筹备成立茶艺社团,让对茶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有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。不少学生已经跃跃欲试,想要在社团活动中继续深入探索茶文化的奥秘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这些在茶香中成长的年轻人,会将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带到更远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