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沂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临沂小街辩辩快餐体验
那天下午闲着没事,我拐进了临沂老城区那条熟悉的小巷。阳光从屋檐缝隙漏下来,在地上画出斑斑点点的光。巷口修鞋大爷的收音机咿呀唱着沂蒙小调,空气里飘着隔壁小卖部传来的炸货香味。
巷子深处有家不起眼的小店,蓝色招牌褪了色,上面写着“蚕蚕快餐”。推门进去,老板娘正端着热气腾腾的盘子从后厨出来。“来啦?今天有刚炖的排骨。”她说话带着临沂人特有的爽利劲儿,像招呼老邻居。
店面不大,六张桌子擦得锃亮。墙上贴着手写的菜单,粉笔字有点歪斜。我点了份招牌把子肉套餐,才十五块钱。等待时观察四周,墙角挂着2018年的挂历,塑料桌布下压着小孩的奖状。这种接地气的布置,比那些连锁快餐店有人情味多了。
巷子里的老味道
米饭端上来时冒着热气,把子肉炖得酥烂,酱色透亮。尝一口,肉质软糯却不油腻,卤汁完全渗透进去了。配菜的虎皮辣椒和卤豆腐都很入味,特别是那个煎蛋,边缘焦脆,蛋黄还是溏心的。
邻桌坐着个建筑工人模样的汉子,呼噜呼噜吃得正香。他和老板娘聊着今天的活儿,说这份量实在,干完活不吃饱没力气。另一边是对小情侣,女生小声说这家店是她从小吃到大的,味道从来没变过。
我突然想起现在满大街的外卖软件,动辄叁四十块的套餐,包装精致却总觉得少了什么。也许就是少了这种,食物刚出锅时的那股镬气,还有吃饭时能和旁边人说句话的热乎劲儿。
临沂小巷子玩辩辩快餐这样的店,现在真的不多了。它就像个时间胶囊,把十几年前的物价和人情味一起封存在了这里。老板娘说他们每天只做午市,菜卖完就收摊,从来不做晚市。“得留时间陪孩子写作业呀。”她擦着桌子,很自然地说。
结账时发现柜台玻璃板下压着很多老照片,都是熟客在这过生日的留念。照片泛黄了,但每个人的笑容都很真切。我想,在这吃饭的人,大概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吧。那种被记住口味、被问候近况的感觉,是再多钱也买不来的。
走出店门时天色将晚,巷子里飘起炊烟。回头看见老板娘在收拾碗筷,动作不紧不慢的。这条小街辩辩快餐体验,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外婆家吃饭的日子——饭菜简单,但心里特别踏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