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波同城约初中生500元,宁波学生约见500元
这几天在本地论坛闲逛,看到一条挺扎眼的信息,标题写着“宁波同城约初中生500元”。说真的,刚看到这个标题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啥情况啊?现在这种信息都这么明目张胆了吗?
往下翻了翻,发现原来是个误会。发帖人其实是想找初中生做家教,给家里上初二的孩子补数学,时薪正好是500元。不过这标题起得确实容易让人想歪,换成“宁波初中生家教500元一次”不是清楚多了?
这事让我想起另一个例子
上周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“宁波学生约见500元”,乍一看也挺暧昧的。后来问了下才知道,是几个大学生搞的创业项目,帮人做校园导游,带着参观宁波大学校园,收费500元。
你说现在的人怎么都喜欢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标题呢?是为了吸引眼球,还是压根没想过会被误会?我琢磨着,可能两种原因都有。现在网络信息太多,不搞点吸引人的标题,根本没人点进来看。但这样真的好吗?
想起前两天跟一个当老师的朋友聊天,他说现在的中学生特别喜欢刷短视频,看到这种标题党内容,难免会产生好奇。要是遇到别有用心的人,那可就危险了。
说实话,这种“宁波同城约初中生500元”式的标题,放在网上确实挺害人的。别说初中生了,就是成年人看到这种信息,第一反应都觉得不对劲。可偏偏就是有人爱这么写,你说气人不?
我侄子今年刚上初一,现在周末出门跟同学玩,我哥都要再叁确认他去哪儿、跟谁在一起。这也不能怪家长太紧张,实在是现在的网络环境太复杂。随便一搜就能找到这种让人浮想联翩的信息,谁放心得下啊?
再说那个“宁波学生约见500元”的例子,明明是个正经的创业项目,非要搞得神神秘秘的。要我说,直接写清楚“宁波大学校园导游服务”多好,既专业又明白,想找这个服务的人一眼就能看懂。
其实想想也挺无奈的,现在的人好像都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。明明可以好好说话,非要弄得云里雾里的。这种风气要是继续下去,以后网上还能不能好好交流了?
我记得小时候,报纸上的广告都是明明白白写清楚是做什么的。现在倒好,不好好说话反而成了常态。就像这个“宁波同城约初中生500元”的例子,要不是我耐心往下看,差点就要举报了。
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,网上看到什么信息,还真不能光看标题就下结论。但反过来想,发信息的人是不是也应该负起责任来?把话说清楚很难吗?
说到这儿,我又想起上周在小区业主群里看到的消息。有人发“找初叁学生补课”,下面马上有人问是找家教还是找人补课。你看看,这不就是没把话说清楚惹的误会吗?
网络给了我们方便,但也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会好好说话了。随手打几个字就发出去,根本不考虑别人看到会怎么想。这种习惯,真的该改改了。
好了,这些话憋在心里好久了,今天总算说出来了。希望以后在网上能看到更多清楚明白的信息,少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标题党。毕竟,好好说话是互相理解的第一步,你说是不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