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兴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也有类似称呼
一个称呼的悄悄流行
最近在嘉兴大学城的学生中间,常能听到“炮楼”这个说法。起初我挺纳闷,这地方既没啥历史遗迹,也不是军事要塞,怎么就有了这么个外号?后来慢慢品出来,这其实挺形象的——说的就是大学城周边那些拔地而起的出租公寓。
这些房子有个共同特点:楼层不太高,十来层左右,密密麻麻挤在一起,外观都差不多。从远处看过去,真像一个个竖着的火柴盒,或者说得直白点,确实有点像军事上的炮楼。特别是晚上,各家各户亮起灯,窗户格子亮晶晶的,那感觉就更明显了。
我有个学建筑的朋友说得更专业点。他说这种楼为了多住人,户型都比较紧凑,窗户不大,阳台也小,从外面看窗户排列特别整齐。加上外墙材料多是涂料或面砖,颜色统一,整个造型就显得有点“硬”,少了点住宅的柔和感。
为什么会有这种叫法?
和学生聊天才发现,“炮楼”这个叫法挺写实的。大学城扩建后,学生数量翻了好几倍,学校宿舍根本不够住。很多高年级学生、考研族、小情侣都在校外找房子。市场需求大了,开发商就看准了这个机会。
这些公寓楼离学校近,走路也就十来分钟,里面设施还算齐全。虽然面积小点,但一个人或两个人住也够了。最重要的是,租起来灵活,不像小区房那样动不动就要签一年。对学生来说,这太合适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密集的居住环境也确实带来了一些困扰。隔壁小王就跟我吐槽过,他住的那栋“炮楼”隔音不太好,晚上能听到隔壁打游戏的声音。而且高峰期等电梯得等好久,有时候干脆爬楼梯,就当锻炼身体了。
邻近区域的类似称呼
有趣的是,不光是大学城周边有这种情况。我特意去附近的几个区域转了转,发现类似的叫法还真不少。比如隔了两条街的那个小区,因为楼间距特别近,被学生戏称为“握手楼”——形容近到打开窗户就能和邻居握手。
再远一点还有个地方,因为外墙颜色偏深,楼层更高一些,学生们就叫它“黑塔”。这些叫法都挺形象的,一听就能想象出那栋楼长什么样。这种民间的命名智慧,有时候比正式的名称更传神。
住在“握手楼”的小李告诉我,他们那儿虽然楼距近,但邻居之间关系反而更亲密。谁家做了好吃的,能从窗户递过去分享;缺个酱油醋什么的,对着窗户喊一声就行了。这种居住体验,倒是在正规小区里很难感受到的。
叫法背后的校园文化
仔细想想,这种民间叫法能流传开来,其实反映了现在大学生的某种心态。他们用这种略带调侃的方式,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环境,既有点无奈,又带着点幽默感。毕竟,谁不希望住得更舒适些呢?
但现实是,对于还在上学的大学生来说,经济条件有限,能在学校附近找到个落脚的地方已经不错了。这些被称作“炮楼”的地方,虽然条件一般,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住宿问题。
我跟几个正在考研的学生聊过,他们反而觉得住在这种地方挺安静——因为大家都各忙各的,没什么人来打扰,正好可以专心复习。有个学生说得实在:“管它叫什么呢,有个能安心看书的地方就行。”
生活中的小插曲
在这些被戏称为“炮楼”的地方住着,偶尔也会有些有趣的事。比如去年冬天,有栋楼的热水系统坏了,整栋楼的学生都得去隔壁楼借浴室。那几天,晚上就能看到穿着睡衣、抱着洗漱用品的学生们串门,倒成了特别的风景。
还有个学美术的女生,把她那间小公寓的墙壁都画上了壁画,让原本单调的房间变得很有个性。她说这叫“在有限的条件里创造无限的可能”,听着还挺有哲理的。
这些点点滴滴,让这些被称作“炮楼”的建筑多了些人情味。它们不只是一栋栋冰冷的钢筋水泥,而是承载着许多年轻人求学时光的记忆容器。
说到底,一个地方的称呼怎么来的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住在里面的人怎么生活。无论是叫“炮楼”、“握手楼”还是别的什么,这些地方都在默默见证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长历程。也许很多年后,当这些学生回忆起大学生活,除了教室和图书馆,还会想起这些曾经被他们调侃过,却实实在在为他们遮风挡雨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