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克苏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街150元的温情故事
老街转角的面馆
南城的老街总是藏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。拐进这条窄巷子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头探出的叁角梅开得正艳。就在这巷子深处,有家叫“老艾面馆”的小店,招牌褪色得只剩个模糊轮廓。每天中午十二点整,总会看见个头发花白的老爷子慢慢踱进来,点完面就坐在靠窗第二个位置。
“还是老样子?”系着围裙的老板娘边擦手边问。老爷子点点头,从帆布包里掏出个铝饭盒。这时要是熟客在场,准要会心一笑——都知道接下来要上演那出演了十年的戏码。
面端上来,老爷子总要对着厨房方向念叨:“分量给太足了,我哪儿吃得了这些。”说着就自然地拨拉半碗面条进饭盒。老板娘配合地转过头,假装没看见。等老爷子结账时,那碗八块钱的拌面永远只收五块,零钱扔进铁皮罐叮当作响。
这出戏里藏着个温暖的秘密。其实老爷子早就不住这片区了,女儿在城南买了电梯房。可他坚持每天转两趟公交过来,就为给邻居家残疾的王奶奶带面——从十年前王奶奶老伴过世后就雷打不动。巷子里的人都默契地守着这个公开的秘密,连跑腿费都小心地藏在面价里。
有天面馆来了几个拍短视频的年轻人,举着手机非要老板娘讲招牌故事。摄像机红灯亮起时,她局促地搓着围裙边角:“我们这儿能有什么故事...”话音未落,老爷子正好撩开门帘。刹那间,满屋熟客都屏住呼吸,生怕这笨拙而珍贵的温情故事被曝光在刺眼的网络灯光下。
有个戴鸭舌帽的小伙子眼尖,注意到老爷子装面的动作刚要开口,被老板娘突然提高的声音打断:“各位要不要尝尝我们新熬的骨头汤?”她转身时碰倒了调味罐,哐当一声引得所有人都转过头。等再回神,老爷子早已抱着饭盒消失在巷口拐角。
后来这事儿成了巷子里的传奇。据说那天老板娘破天荒给每桌送了卤蛋,而年轻人最终拍到的,只是灶台上飘起的蒸汽和窗外斑驳的日影。倒是常坐在角落的李老师说了句在理的:“这世上有的是算不清的账,就像那永远少算的叁块钱,里头装着比钱重千百倍的东西。”
如今巷子口的奶茶店换了叁茬,霓虹灯越来越亮。但每天正午,那辆绿色公交车仍会摇摇晃晃停靠,载着穿灰夹克的老人穿过半座城。面馆木门被推开发出熟悉的铃响,就像十年前那个雪夜,他看见独居的王奶奶端着空酱油瓶在巷子里蹒跚时一样。
青石板路上,阳光把影子拉得老长。有些东西从来没变——比如窗台上总开着的茉莉花,比如永远算不对的面钱,再比如这条小巷里,用一百五十个月慢慢熬成的生活本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