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州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周边300元的情感故事
那天下着毛毛雨,我坐在惠城区一家糖水店里等朋友。隔壁桌两个打扮入时的姑娘正聊得起劲,穿碎花裙的那个搅着碗里的芝麻糊,突然压低声音说:"你知道吗,小娟上礼拜那个相亲对象,见面就问她愿不愿意谈场惠州附近300块钱的爱情。"
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我心里。搅拌勺碰到碗边发出清脆的响,我竖起耳朵,却只听见穿牛仔裤的姑娘倒吸一口气:"叁百块?现在看场电影吃顿饭都不止这个数。"
价格标签背后的温度
碎花裙姑娘摇摇头,嘴角带着说不清是笑还是别的什么:"人家说的不是一次约会,是那种...认真过日子的感情。"她顿了顿,"他说自己刚在仲恺高新区找到工作,每个月交完房租就剩叁千多,但愿意拿出十分之一,每个周末带她去西湖边散步,去水东街吃牛杂,去滨江公园看日落。"
这话让我想起老同学阿杰。去年他女朋友从外地来找他,两人租在陈江一套老房子里。有次我去做客,看见冰箱上贴满拍立得照片——都是在惠州各个免费景点拍的:红花湖的自行车道、金带街的骑楼、高榜山的台阶。阿杰当时边炒菜边说:"我们每个月固定存叁百块到'快乐基金',谁想出好玩的主意就用这钱。"
那个铁皮饼干盒里装的,何尝不是另一种周边300元的情感故事呢?
小城里的朴素浪漫
糖水店的门铃又响了,进来几个刚下班的外卖员。他们头盔上还沾着水珠,大声讨论着今天跑了几单。穿黄衣服的小哥掏出手机给大家看照片:"我老婆生日,在数码街给她买了条裙子,正好两百九十八。"周围响起善意的起哄。
这让我突然懂了——惠州的生活就是这样,没有动不动就几千块的大餐,没有非要买名牌包的负担。就像我表姐和姐夫,当年在惠州工厂认识,现在还在大亚湾边上摆早餐摊。每天凌晨叁点收摊后,姐夫会多煎两个鸡蛋,和表姐坐在塑料凳上就着晨光吃。他说这是"叁百块的浪漫"——因为当初追表姐时,他掏空积蓄买了辆叁百块的二手自行车,每天载她上下班。
那些看似被标价的感情,剥开外包装,露出的其实是小人物相互取暖的真心。就像惠州老城巷子里飘着的茶香,不浓烈,但够醇厚。
雨停了,朋友终于赶到。她甩着伞上的水珠坐下,第一句话就是:"刚在楼下碰到卖荔枝的阿婆,非要多抓一把给我,说看你经常来买。"我笑了,想起每次路过确实会光顾,有时买五块,有时买十块。这种细水长流的情谊,或许也是这座城市的性格。
玻璃窗上还挂着雨珠,映出对面商铺"清仓甩卖全场30起"的招牌。街上行人渐渐多起来,电动车驮着放学的小孩穿行而过。我想,在这座城市里,很多感情就像客家黄酒,初尝平淡,后劲却足。那些被具体数字框定的故事,打开来看,装的都是普通人想把日子过好的认真劲儿。
朋友搅着新上的红豆沙,突然问我:"要是让你用叁百块在惠州谈恋爱,你会怎么花?"我望着窗外榕树下依偎着分享一份腌面的老夫妻,忽然觉得答案就在那氤氲的热气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