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要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,少年家教时薪50元
家教市场的新面孔
最近在小区业主群里,看到有位妈妈发了条消息:“找高中生陪读,辅导初一孩子写作业,一小时五十块。”没过两分钟,下面跳出一条回复:“我家孩子今年高二,在重点中学读书,要不让他试试?”我正刷着手机,朋友突然发来一张截图——招聘网站上明晃晃写着“高要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”。等等,这价格是不是有点眼熟?
说起来,现在家长对教育的投入真是越来越早了。以前请家教起码得是大学生,现在连初中生都能靠辅导功课赚零花钱。邻居张姐上个月就雇了个初叁学生教她女儿数学,效果居然不错。“那孩子解题思路特别清楚,讲得比补习班老师还细致。”张姐说起来还挺得意,“关键价格实在,少年家教时薪50元,比外面机构便宜一半。”
这事儿让我想起表弟去年暑假的经历。他刚考上重点高中,就被亲戚拉去给小孩补课。刚开始还担心镇不住场子,结果发现现在的孩子反而更愿意听“小老师”的话。“他们觉得我像哥哥,不懂的地方敢一直问。”表弟那个暑假挣了叁千多,最后用这笔钱买了心心念念的吉他。
当然也有人觉得让未成年当家教不太靠谱。楼下王阿姨就持反对意见:“孩子自己功课都忙不过来,哪有精力教别人?”她更倾向于找专业教师,“贵是贵点,但系统性强啊。”
不过现实是,很多普通家庭确实需要这种性价比高的选择。现在课外辅导动辄两叁百一小时,对工薪阶层来说压力不小。像高要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这样的价格,确实让更多家长能承受得起。毕竟教育投入是个长期过程,能省则省嘛。
我同事小林去年就尝到了甜头。她儿子数学偏科,请大学生家教要120元每小时,后来换了同小区的高中生,成绩反而进步更快。“那孩子刚经历过中考,解题技巧特别实用,还分享了自己的错题本。”小林说这话时,手机正好弹出银行扣款短信——这个月的家教费才四百块。
这种现象背后,其实反映了教育资源分配的老问题。好老师都往大城市挤,小地方的家长只能各显神通。少年家教时薪50元能流行起来,说到底还是市场需求催生的产物。就像菜场里买菜,既然有精品超市,也得允许便民摊位存在不是?
前两天路过社区图书馆,看到几个穿着校服的中学生围坐一桌。有个戴眼镜的男孩正给旁边的小学生讲题,桌上摊着作业本和草稿纸。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笔记本的算式上,那场景莫名让人觉得温暖。或许这就是最朴素的知识传递吧,没有昂贵的价格标签,只有认真教与学的纯粹。
教育这件事,从来就不该只有单一模式。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学生家教,能找到适合孩子的就是好的。就像穿鞋,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。家长们在选择时,不妨多听听孩子的感受,毕竟学习的主体是他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