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安做服务的小巷子,延安巷内服务点
那天拐进这条巷子纯属偶然。原本是去找朋友喝茶,结果走岔了路口,一抬头就看见巷口斑驳的墙面上挂着块木牌——延安做服务的小巷子。这名字起得可真直接,我忍不住笑了起来。
巷子窄窄的,两边是些老旧的平房,墙皮有些脱落,露出里面的青砖。正是午后,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整个巷子染成暖黄色。几个老人家坐在自家门口的小马扎上,摇着蒲扇闲聊。看见我进来,他们也不觉得奇怪,反倒有个大爷朝我点了点头。
巷子里的生活气息
往深处走,发现这儿真是个有意思的地方。左边是家裁缝铺,老师傅正在踩缝纫机;右边是个修鞋摊,工具摆得整整齐齐。再往里,居然还有家卖传统糕点的,刚出炉的芝麻饼香喷喷的。这哪是什么服务巷,分明是个生活气息浓厚的老社区嘛。
我在修鞋摊前停下脚步。老师傅抬起头,推了推老花镜:“修鞋?”我摇摇头,好奇地问:“老师傅,这条巷子为什么叫‘延安做服务的小巷子’啊?”他笑了,手上的活计没停:“这儿从前就是给街坊邻居提供各种服务的地方,修鞋、缝纫、打铁、理发,什么都有。虽然现在店铺少了,但名字一直留着。”
正说着,旁边裁缝铺的阿姨探出头来:“我们这条延安巷内服务点,可是有年头喽。我嫁过来的时候就在这儿了,少说也有叁十多年。”她说话时手里还在熨衣服,蒸汽氤氲中,脸上的皱纹都显得特别柔和。
我忽然觉得,这条看似普通的小巷,其实藏着很多故事。每个店铺都是这片社区的记忆载体,那些老师傅的手艺,那些来往的街坊,都让这个地方有了温度。
仍在延续的服务
继续往前走,发现巷子深处确实还保留着几个特别的延安巷内服务点。有家老式理发店,红色的旋转灯箱已经褪色,但还在转着。理发师傅正在给一位老大爷刮脸,动作轻柔熟练,像在完成什么仪式。
最让我惊讶的是,巷尾居然还有家书店。说是书店,其实更像是个阅览室。几个年轻人安静地坐在里面看书,老板在柜台后面整理书籍。我走进去,老板抬头微笑:“随便看,要喝茶自己倒。”那种自然亲切的态度,让人感觉很舒服。
书店老板告诉我,他在这里开店十年了。“现在大家都网上买书,但我还是喜欢在这里。经常有老街坊过来坐坐,看看书,聊聊天。这也是一种服务嘛,你说是不是?”他边说边给一个熟客续上茶水,动作再自然不过。
我在书店里待了一会儿,翻看几本旧书。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,巷子里偶尔传来几声自行车铃声,时光在这里仿佛慢了下来。
走出巷子时已是傍晚。回头望去,夕阳给这条延安做服务的小巷子镀上了一层金色。虽然时代在变,但这些看似微小的服务还在继续,维系着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联结。我想,这就是老巷子独特的魅力吧,它不张扬,却实实在在地温暖着每个走过这里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