克拉玛依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邻近车站的小巷
午后阳光下的第一眼
说实话,要不是火车晚点了两个钟头,我大概这辈子都不会注意到这个地方。走出克拉玛依火车站,下午四点的太阳明晃晃的,照得人有点儿发晕。我拖着行李箱,正准备往出租车排队的方向走,一扭头,就瞥见了车站正对面那条小巷子。它的入口夹在两个卖特产和手机充值的小店中间,窄窄的,像是被高楼挤出来的一道缝隙,要是不留心,很容易就错过了。
我停下脚步,心里有点儿犹豫。这条克拉玛依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从外面望进去,光线有点儿暗,能看到里面似乎还有几家小铺子,晾衣绳横七竖八地挂着,上面搭着颜色鲜亮的衣物,在风里轻轻摆动。空气里飘着一股若有若无的烤包子味儿,混合着某种香料的气息,勾得人肚子咕咕叫。我琢磨着,反正时间还早,不如进去瞅瞅?
巷子里的生活气息
一脚踏进去,外面的车马喧嚣好像瞬间就被隔绝了。巷子比我想象的要深,地面是老旧的水泥地,坑坑洼洼的,走起来得留神脚下。两旁是些有些年头的平房,墙皮剥落的地方,露出里面砖头的颜色。这邻近车站的小巷,果然藏着另一番天地。
一个戴着白帽子的大爷,正坐在自家门口的小马扎上,眯着眼,手里不紧不慢地盘着两个核桃,发出“咔啦咔啦”的脆响。他旁边趴着一只花猫,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,对我这个陌生人爱搭不理的。再往里走,一位大姐正从冒着热气的大锅里捞出面条,她看见我,笑着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问:“丫头,吃面不?刚拉好的,筋道!”我这才发现,这里零零散散开着几家小饭馆,招牌都不大,但门口摆着的桌椅却擦得干干净净。
我找了个空位坐下,要了碗拌面。等待的工夫,就看着人们在这条克拉玛依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里进进出出。有刚下火车的务工者,背着巨大的行囊,在这里吃顿实惠的饭;有附近居住的居民,提着刚买的菜,熟门熟路地跟店主打着招呼。这条小巷,就像是火车站这个庞大器官的一根毛细血管,不那么起眼,却实实在在地输送着养料,维系着一种热气腾腾的、真实的生活。
声音与记忆
耳朵里传来火车进站的鸣笛,声音穿过高楼传到这里,已经变得有些沉闷。但这声音,似乎并没有打扰到巷子里的节奏。收音机里播放着我听不懂的维语歌曲,旋律却很动人;隔壁五金店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;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笑声从巷子更深的地方传来。这些声音和火车的汽笛声混杂在一起,构成了一种奇特的背景音。
我突然想起很久以前,老家县城里也有这么一条邻近车站的小巷。小时候跟着大人坐长途汽车,总会在那样的巷口吃一碗馄饨。那时候觉得,车站对面的一切,都带着一种“在路上”的匆忙和模糊的期待。如今坐火车代替了长途汽车,车站变得宏大而现代,但藏在车站对面犄角旮旯里的这些地方,那种混合着烟火气和漂泊感的气息,好像一直都没变。
大姐把面端上来,果然如她所说,面条又宽又筋道,拌上过油肉和汤汁,香气扑鼻。我大口吃着,感觉比在那些繁华街区的大饭店里吃得还要舒服、踏实。在这里吃饭,你不用讲究什么餐桌礼仪,甚至可以一边吃一边看着巷子里的人来人往,感觉自己短暂地成为了他们生活图景的一部分。
起身付钱的时候,大姐一边找零,一边随口问:“是刚下火车吧?要去市里的话,巷子口右手边有公交站,比打车便宜多了。”我道了谢,心里涌起一阵暖意。这条看似普通的克拉玛依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不仅填饱了我的肚子,还给了我一份微小却珍贵的善意。
拖着箱子走出巷口,重新回到那片明亮的阳光和喧嚣里,我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。那条邻近车站的小巷依然安静地待在那里,像一个秘密的驿站。我知道,下次如果再路过克拉玛依,我大概还会穿过火车站前那片宽阔的广场,熟门熟路地钻进这条小巷,去吃一碗热腾腾的拌面,感受一会儿那被火车声包裹着的、宁静的人间烟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