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溪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相近的价位真情
那个雨夜的路边摊
老王在慈溪开了十年出租车,后座听过无数段人生。那天凌晨两点,他载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去杭州湾新区。姑娘上车就哭,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叁百块钞票。“师傅你说,叁百块能买来真心吗?”她突然问。
这话把老王问住了。他想起自己年轻那会儿,在慈溪服装厂认识老婆小芳,两人第一次约会就是去上林坊吃臭豆腐。那时候物价还没这么高,叁十块钱能买两碗砂锅,再加两串铁板鱿鱼。剩下的钱,刚好够买朵夜市摊的玫瑰花。
“叁百块啊...”老王扶着方向盘,“够在我老家摆叁桌酒席了。”他说的是九十年代末,村里人结婚就在自家院子摆桌,亲戚邻里凑个份子钱,新娘子穿着红衣裳过门。现在年轻人结婚动辄几十万,反而没见几个笑得像当年那么实在。
夜市里的烟火气
姑娘到地方下车后,老王把车停在路边发呆。他想起现在慈溪周边,叁百块确实能办不少事——去鸣鹤古镇住一晚民宿,或者在新浦海鲜街点叁四样小海鲜。但这些和爱情有什么关系呢?
上周他载过一对老夫妻,说是要去观海卫镇找当年的定情树。老太太一路都在埋怨老头小气,第一次约会只请她吃了五毛钱的棒冰。可说到最后却笑了:“那根棒冰真甜啊,现在的哈根达斯都比不上。”
这大概就是相近的价位真情吧。老王琢磨着,关键不在花多少钱,而在愿意把兜里最后几块钱都掏给你的那份心意。就像他隔壁修车铺的小张,每天给女朋友带自己做的盒饭,比那些动不动就转账520的实在多了。
住在坎墩街道的陈阿姨经常说,她女婿第一次上门就拎着自家种的葡萄,现在小两口过得比谁都好。反而那些摆阔的,往往处不到半年就分手。
其实在慈溪这样的地方,生活本来就不需要太多伪装。去周巷夜市吃十块钱的烤串,或者在前湾新区的咖啡馆喝叁十块的拿铁,重要的是坐在对面的人,是不是真的懂你。
老王想起女儿前两天要买两千块的裙子,他劝了半天。后来女儿穿着五十块的白罢恤去约会,回来却说男朋友夸她这样最好看。这让他突然很欣慰。
夜深了,老王调转车头往回开。收音机里在放老歌:“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...”他笑了笑,把找零的二十块钱塞进储钱罐——那是给老婆买生日礼物的私房钱。虽然不多,但足够买她最爱吃的杭州湾小黄鱼,再加一束农贸市场清晨最先到的鲜花。
或许在慈溪附近,叁百块真的装得下一份真心。就像那些藏在老街巷尾的小店,没有华丽的招牌,却用最朴实的味道留住了无数食客。爱情啊,说到底不就是两个人把平凡的日子,过出属于自己的滋味来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