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河口学院外援女,学院外援女生动态
这两天路过操场,总能看见几个陌生面孔的女孩子在球队里训练。穿的不是咱们学校的队服,运球动作倒是挺专业的。旁边有同学小声嘀咕:“这就是老河口学院外援女吧?听说上学期比赛成绩不太理想,这学期特意请来的。”
说真的,刚开始听说要请外援,我心里还犯嘀咕。咱们自己校队练得好好的,突然插进来几个外人,会不会把团队节奏带乱了啊?可看了这几天训练,反倒觉得有点意思。那个高个子女生总能出现在最合适的位置,连续叁个叁分球唰唰入网,场边围观的同学都看呆了。
球场上的化学反应
最让我惊讶的是,她们磨合得特别快。刚开始确实有些生疏,传球经常失误。可现在呢?本地队员一个眼神,外援马上心领神会,切入、挡拆、传球,整套动作行云流水。昨天下午训练赛,那个穿红色球鞋的外援女生,居然用当地方言喊了句“这边”,把教练都给逗笑了。
这种变化挺耐人寻味的。本来以为会需要很长适应期,没想到短短两周,她们就完全融入了。训练结束后,经常看到本地队员和外援凑在一块儿研究战术,有时候还一起去食堂吃饭。那个画面,倒是挺温暖的。
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看好这件事。隔壁班有个在校队待了叁年的学姐就说:“请外援确实能快速提升成绩,但咱们自己的队员会不会因此失去上场机会?”这话说得在理,毕竟校级联赛的本意是锻炼学生,要是变成外援的表演赛,那味道就变了。
不一样的训练日常
今天下午没课,我特意坐在看台上看了整场训练。发现这些学院外援女生动态很有意思——她们训练结束后总会加练半小时,有时候是对着空气练习假动作,有时候是反复调整投篮姿势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,罚球线练习连续投了二十次才停下来擦汗。
教练私下跟我说,这些外援大部分来自体育院校,专业技能没得说,但最难得的是她们带来的新训练方法。比如热身时做的那个协调性练习,本校队员以前从来没接触过,现在都当成宝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交流是双向的。外援们也得适应咱们这儿的教学方式。上周战术课,教练用本地话讲解区域联防,那几个外地姑娘听得一脸懵,还是队长在旁边一句句翻译的。现在她们已经能听懂大半的战术术语了,进步确实快。
我注意到一个细节:每次训练结束,外援女生都会认真整理器材,把篮球一个个放回推车,这和本校队员的习惯不太一样。可能这就是专业训练养成的习惯吧,潜移默化中也影响了其他人。
最近球队氛围确实不一样了。老队员们说,现在训练强度大了,但反而更有干劲。也许是看到了更高的水平,知道自己还有提升空间。这种良性竞争,对整支队伍来说都是好事。
当然啦,具体效果还要看正式比赛。下个月就要打校际联赛了,到时候就知道这套阵容到底行不行。不过就目前来看,这些外援女生的加入,至少给球队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每次训练场边围观的同学越来越多了,这本身不就是件好事吗?
有时候想想,大学不就是该这样吗?不同的思想、不同的背景在这里碰撞,最后融合成新的东西。篮球是这样,学习生活又何尝不是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