鹤山90分钟不限次工作室,鹤山全天候不限时体验空间
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就在上周末,我在鹤山老街巷子里发现了个挺特别的去处。那天本来约好见朋友,结果对方临时放鸽子,我揣着突然多出来的两小时空闲,在那条青石板路上来回溜达了叁趟。
巷子尽头有栋翻新的老房子,白色墙面上挂着手写招牌——鹤山90分钟不限次工作室。说实话,这名字乍看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。我隔着玻璃门朝里望,有个系着围裙的姑娘正在操作拉胚机,陶土在她指尖变幻出流畅的曲线。
时间在这里有了不同的流速
推门时风铃叮当作响,前台小伙露出理解的笑容:“第一次来吧?我们这儿和普通体验店不太一样。”他指着墙上木质挂牌,“付一次费用,90分钟内随便尝试任何项目。陶艺区拉胚失败就重来,画室水彩画毁了换张纸继续,不少人专门来治‘手残焦虑症’呢。”
角落有位银发奶奶正在给陶杯描金边,她告诉我这是本月第四次来:“年轻时没机会碰这些,现在倒像是把存了半辈子的创作欲都唤醒了。”她的作品架上摆着六个形态各异的陶杯,最近那个明显比第一个匀称许多。
这种模式意外地解决了现代人的通病——总担心浪费时间。既然90分钟内不限次数,捏坏陶土反而成了有趣的经历。隔壁画架前的大学生已经撕了叁张画纸,却哼着歌铺开第四张:“反正时间管够,多试几种画法呗。”
当白天的创作热情延续到深夜
第二次去是周五晚上九点,我发现招牌旁的灯箱亮着“鹤山全天候不限时体验空间”的字样。夜场比想象中热闹,灯具换成了暖黄色,空气里飘着现磨咖啡香。
穿格子衫的程序员在角落敲击键盘,他每周五在这做木工:“白天对着代码,晚上摸摸木头纹理特别解压。”他正在做的榫卯书架已初具雏形,“半夜灵感来了随时能开工,这点太难得。”
老板娘递来薰衣草茶介绍说,夜间开放源于客人们的自发需求。有妈妈等孩子睡着后跑来画油画,有设计师团队包场通宵做模型,最夸张的是去年冬至,一群年轻人在这边煮汤圆边做圣诞手工,从傍晚六点呆到次日清晨。
透明工作间里,两个女孩正在烧制珐琅首饰。蓝焰灯映着她们专注的侧脸,其中一个翻转着渐变的琉璃片轻笑:“看,这是凌晨两点的颜色。”
如今这地方成了我的秘密基地。上周带着写了一半的小说稿过去,在露台区从华灯初上写到月沉西山。晨光微露时合上电脑,发现陶艺区有对情侣在烧制对杯,画架前夜班护士刚完成一幅丙烯画,而前台姑娘正给早班客人展示新到的金缮材料。
风铃又响,新推门进来的大叔挠头问:“听说这里...时间比较自由?”我捧着温热的马克杯对他点头,陶瓷杯底还留着工作室的落款印章——某位客人在这里完成的第一百二十件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