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海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,深巷中两百元的温情故事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03:30:31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天的北海湿漉漉的,巷子里的青石板路反着光,空气里全是海蛎子的味道。我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,遇见了老陈和他的修车摊。

说是修车摊,其实就是巷子拐角撑了把大伞,旁边堆着轮胎和打气筒。老陈正给一辆自行车补胎,手上沾满黑乎乎的机油。有个穿着碎花裙的姑娘站在旁边,不停看手机,显得特别着急。

“师傅,能快点吗?我赶着去面试。”

老陈头也不抬:“马上好,这胎破得厉害。”他补好胎,打足气,又仔细检查了一遍车闸,“姑娘,这前闸不太灵,我给你调了下,不收钱。”

姑娘愣了一下,掏出一百块钱:“那…一共多少?”

“补胎二十。”

她翻遍钱包,尴尬地说没零钱。老陈摆摆手:“下次经过再给吧。”

姑娘道谢后骑上车走了,老陈继续忙活他的。我坐在旁边的石阶上等雨停,随口问他:“不怕人家不回来给钱啊?”

老陈用棉纱擦着手,笑了:“这巷子就这么宽,天天有人来来往往,今天不见明天见。”

后来我才知道,这修车摊已经摆了十五年。而对于那条巷子和两百块钱的故事,是隔壁开小卖部的阿婆告诉我的。

十五年前的夏天

那时候老陈还是个木匠,从乡下来北海找活干。有回给人做家具,包工头卷钱跑了,他困在出租屋里,连吃饭都成问题。实在没办法,他把自己最后一件像样的工具——一把德国造刨刀,拿到旧货市场想卖两百块钱应急。

就在这条巷子口,他遇见了现在开小卖部的阿芝。阿芝当时在巷子口摆摊卖糖水,看见老陈蹲在路边,刨刀前放着纸牌,写着“两百元”。

“那是他吃饭的家伙,”阿婆回忆道,“阿芝问他, tool 卖了以后还怎么做木工?老陈说,先解决吃饭问题。”

阿芝没说话,从收钱的铁盒里数出两百块钱塞给老陈:“刨刀我替你保管,等你赚了钱再来赎。”

老陈愣在原地,他们素不相识啊。阿芝笑了笑:“快去找活儿干吧,我看人很准的,你不像会赖账的人。”

就是这二百块钱,让老陈在北海留了下来。他后来真回去赎刨刀,还带了利息,阿芝只收了两百块本金。再后来,老陈改行学修车,在阿芝的糖水摊旁边支起了修车摊。

我问阿婆:“那把刨刀呢?”

阿婆神秘地指指小卖部柜台后面:“还用红布包着呢,当定情信物供着。”

现在老陈的修车摊还在原地,阿芝的小卖部也开着。巷子里的人都知道他们俩的故事,那两百块钱的爱情成了这条巷子最温暖的传说。老陈还是老样子,补胎二十,打气免费,遇到实在困难的人,垫钱修车也是常事。

有天下午,我又经过那条巷子。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老陈正在给一个学生的自行车链子上油,阿芝从店里端了碗绿豆汤出来,自然地放在老陈的工具箱上。两人没说话,老陈抬头看了看她,继续手上的活儿。

北海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,最后变成了深巷中两百元的温情故事,然后融进了每一天的柴米油盐里。那把用红布包着的刨刀,那些免费打气的自行车,那碗放在工具箱上的绿豆汤,都比任何轰轰烈烈的誓言更有分量。

雨停了,我起身准备离开。老陈突然叫住我:“你上次问的问题,我现在能回答了。”

他望着巷子口来来往往的人:“那时候阿芝相信我,不是因为这条巷子窄天天能见面,而是她相信人心都是肉长的。你对人好,人就会对你好。就这么简单。”

深巷里的穿堂风吹过来,带着海的味道。我想,这条巷子之所以让人觉得踏实,大概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故事在悄悄发生着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