菏泽火车站附近站街,车站周边街巷见闻
傍晚的菏泽火车站笼罩在昏黄的路灯下,出站口的铁栏杆旁零星站着几个等活儿的摩的司机。我拖着行李箱走过广场,忽然注意到栏杆阴影里站着个穿红裙子的女人,她不停张望着出站的旅客,手指无意识地绕着背包带子。
往西走到车站路拐角,路边梧桐树下站着两个女人。年轻些的穿着牛仔短裤,正低头玩手机;年纪大点的靠在树干上,手里夹着根烟。见我路过,年长的女人抬起头,目光在我身上停留了两秒,又若无其事地转向别处。
巷子里的身影
拐进车站后街,这里比主路安静许多。巷口粮油店还亮着灯,再往里走,路灯就稀疏了。阴影里站着叁五个女人,有的独自踱步,有的凑在一起低声说话。她们站的位置很讲究,既不在完全黑暗的地方,也不在太亮的位置。
有个穿白衬衫的女人站在报刊亭旁边,看起来叁十出头。她不像其他人那样四处张望,而是专注地看着手里的杂志,偶尔抬眼看看过往行人。要不是她站的位置太特别,我差点真以为她是在等夜班公交的上班族。
这条路我走过很多次,但今天特意放慢脚步观察。这些女人大多带着小包,穿着不算时髦但很扎眼。她们很少主动搭话,都是用眼神打量路人。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——她们站的位置刚好都在摄像头盲区,看来是长期形成的经验。
走到巷子中段,听见两个女人在聊天。“刚才那人是便衣吧?”“不像,便衣不会一直看手机。”她们的对话很轻,但在这安静的夜里听得格外清楚。这种警惕性,怕是日积月累练就的。
我发现她们有个共同特点:都站在离路口不远的地方,而且身后就是小巷子。这大概是为了随时可以离开。其中有个女孩特别年轻,穿着校服款式的上衣,一直低头踢着地上的石子。
快到巷尾时,有个大姐朝我这边挪了两步。我下意识握紧手机,但她只是走到旁边的自动售货机买了瓶水。说实话,这种氛围让人心里发毛,明明都是普通人,却因为站在特定位置,就显得格外不同。
往回走的时候,注意到路边便利店老板见怪不怪的表情。我进去买了包烟,顺口问了句:“外面这些人天天在吗?”老板头也不抬:“天黑就来,比班车还准时。”这话听着挺有意思,确实,她们的出现和火车时刻表差不多。
走出便利店,那个穿红裙子的女人已经换到了更亮的位置。她正在打电话,语气很着急:“妈,医生说还要观察两天……”后面的话听不清了,但她脸上担忧的表情很真实。这一刻我突然觉得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。
站在车站广场回头看,那些身影在夜色中若隐若现。火车鸣笛声响起,又一趟列车进站了。她们不约而同地往出站口方向张望,像在等待什么,又像是在例行公事。这个场景,怕是每天都在菏泽火车站附近重复上演。
路灯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偶尔有出租车经过,车灯会瞬间照亮她们的脸。那些脸上写着各种情绪:疲惫、期待、麻木,还有说不清的复杂。我突然想起粮油店老板的话,他说这些女人大多是从附近县城来的。
最后瞥了一眼那个穿校服上衣的女孩,她正在数零钱,数得很认真。我忽然觉得,这菏泽火车站附近的站街景象,就像这座城市的另一张面孔,既真实又模糊,既近在眼前又仿佛隔着一层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