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湘哪个巷子有姑娘,临湘哪些街道有女孩
临湘这地方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,刚来的人总容易迷路。昨天在街角买烟,听见两个外地口音的人蹲在路灯下嘀咕,反复念叨着临湘哪个巷子有姑娘。这问题听着寻常,细想却有点意思——他们找的究竟是哪条巷子?又是什么样的姑娘?
我捏着烟盒站在原地想了想。老城区那片倒是真有几条巷子挺热闹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傍晚时分总能遇见扎马尾的姑娘拎着菜篮子经过,篮子里装着刚摘的青菜和豆腐。她们踩着拖鞋啪嗒啪嗒走过,身后飘着洗衣粉的香。这种巷子里的姑娘,说话都带着水汽,笑起来眼角的细纹像被湘江的风吹出来的。
街巷里的烟火日常
要说临湘哪些街道有女孩,解放西路那排服装店门口永远站着叁两个年轻店员。中午太阳大的时候,她们会搬个小马扎坐在店门口阴影里,捧着不锈钢饭盒吃饭,偶尔抬头看看过往行人。有个穿红裙子的姑娘我印象特别深,她总在卷帘门上用粉笔画花,今天画栀子,明天画芙蓉,雨来了就糊成一团,第二天她又继续画。
往江边那条路走,傍晚五点半准时会出现个骑电动车的姑娘,后座捆着个泡沫箱子,里面是当天没卖完的麻花。她从来不吆喝,就停在老邮电局门口的路灯下,等熟客自己来买。有次下暴雨,她躲在屋檐底下,塑料雨衣滴滴答答漏水,却还记得把装麻花的袋子捂在怀里。
其实在临湘住久了就明白,临湘哪个巷子有姑娘根本不用特意找。清晨菜市场里挑扁担的,午后书店柜台后翻书的,黄昏时分牵着小孩从幼儿园出来的,到处都是活生生的姑娘。她们不像旅游画册上穿着民族服饰的模特,而是带着汗味、油烟味和雪花膏味,从每一条街巷的烟火气里长出来。
去年冬至那天,我在南正街看见个卖糍粑的姑娘,双手冻得通红,却把糯米团子揉得圆润饱满。有个老太太蹒跚着走过来,她顺手多塞了两个豆沙馅的:“奶奶,天冷路滑,您慢慢走。”这种时候你会觉得,临湘哪些街道有女孩这个问题突然变得特别具体——具体到某个拐角,某盏路灯,某句带着体温的叮嘱。
如今老城改造,很多巷子都挂上了拆迁的蓝牌子。上次路过民主巷,看见以前常买豆浆的姑娘推着叁轮车在巷口张望,车上堆着收拾好的家当。我问她要去哪里,她摇摇头说还没想好,但肯定还在临湘打转。“能去哪儿呢?”她笑着把散落的头发别到耳后,“这儿的每条街都认识我了。”
所以要是再有人问起临湘哪个巷子有姑娘,我大概会指着蜿蜒的街巷说:走着看吧,转角总能遇见。她们是这座小城的毛细血管,在每道墙缝里生生不息地流动着。或许明天在某个早餐摊前,你擦肩而过的那个扎围裙的姑娘,就是别人四处寻找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