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镇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北镇火车站侧旁的小巷
北镇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
每次走出北镇火车站,目光总会被对面那条小巷子牵过去。说它是巷子吧,其实也就是两栋旧楼之间夹着的一条窄道,灰扑扑的水泥墙面上爬着些电线,晾衣杆从这头伸到那头,挂着各色衣裳随风摆动。车站广场上人来人往吵吵嚷嚷的,可那条小巷就像道分界线,跨过去,仿佛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。
巷口有个修自行车的大爷,常年穿着深蓝色工装,工具箱擦得锃亮。有回我行李箱轮子卡住了,他撂下手里补到一半的车胎,叁下两下就给整利索了。我要付钱,他摆摆手说这点小事。后来我才知道,他在这巷口坐了二十年,看着火车站翻新扩建,看着对面商场盖起来,就是没离开过这小巷子。他说这儿能看见南来北往的人,比看电视有意思。
再往里走几步,是家专卖豆花的小店。老板娘记得每个熟客的口味——张师傅要多加辣油,李阿姨不要香菜。有次下雨我躲进去,听见她和常客聊天,说这条北镇火车站侧旁的小巷最早是给车站职工盖的宿舍,后来慢慢才有了这些小店。她盛豆花的动作特别轻,白色的豆花在勺子里颤巍巍的,像要把这巷子里的时光都盛进去似的。
其实最让我惦记的是巷子深处的裁缝铺。门脸很小,里面却别有洞天,各种布料堆得满满当当。老师傅戴着一副老花镜,踩缝纫机的节奏不紧不慢。他说现在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,可车站附近总有人需要改个裤脚、换个拉链。有回我看见个急着赶火车的姑娘来取改好的裙子,老师傅提前两小时就开门等着。那条改好的裙子在晨光里泛着柔光,就像这条不起眼的小巷,默默守护着行色匆匆的人们最体面的那点尊严。
黄昏时分,巷子会突然热闹起来。下班的人提着菜穿行,放学的小孩追逐打闹,煎饼摊子飘出香气。这时候站在巷子里,能听见火车站报站的广播隐隐传来,而身旁是锅碗瓢盆的碰撞声。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,竟意外地和谐——一边是出发与告别,一边是回归与日常。这种奇妙的交错,大概就是北镇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最独特的味道。
去年听说这一片要改造,我特意又去走了走。修车大爷还在老地方,豆花店老板娘添了几张新桌子,裁缝铺的灯泡换成了更亮的。他们都说没接到确切通知,但语气里透着些许不确定。这条北镇火车站侧旁的小巷像本摊开的书,记录着车站里来不及细说的故事。或许某天它真的会消失,可那些温热的生活痕迹,那些陌生人之间的善意,应该会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吧。就像火车站永远有人来来往往,而对面的小巷子,永远收藏着那些即将出发或刚刚抵达的心情。